真實的力量——我聽來的教育案例
【案例解讀】
我是被這個案例重擊了的。它應該是一個勵志教育的成功案例,成功在哪里呢?
1.不限于對勵志材料的簡單學習
學習完勵志材料,同學們“談感受、表決心”是我們進行此類教育的常規做法。有效,也有限。缺少了“真實”的體驗,怎么能獲得真正的觸動,煥發出持久的力量?李老師不是匠心獨具,而是把握了班會教育的生命所在——這就是真實,“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感受才可能煥發出真實的力量。和這種力量比起來,說教顯得多么的蒼白,又怎能收獲應有的價值。
2.不強調闡明什么道理
整個過程中,老師幾乎沒有講什么道理。這些道理孩子們在學習過材料后,早已肚明心知。他甚至冒了“打擊孩子自信”的風險——“有多少人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學習?”
我卻認為,“打擊”的好!輕諾寡信,如果不準備承擔真實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地舉起手臂,都可以輕松地寫下名字,都可以發出“莊嚴”地承諾。這樣,才是為人和教育的大忌。敬畏宣誓、慎重舉筆、尊重諾言,嚴格“諾行”,才是教育。
知其應為而不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社會生活中的反面教材,必須要靠教育者用自己真實的行動誓死抗擊。
3.不追求立竿見影的現實成果
設若,李老師讓學生將此次教育活動寫成作文或者日記,我便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育的價值?少F的是,他沒有!只是留下了一個無需當時完成的命題:“每個人都要想一想,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做到什么層次!”
也許,有的孩子會將其計入日記,也許這一幕會出現在孩子們成人以后的回憶里——就像《釣魚的啟示》。但,都應以孩子的自覺自愿作為前提。
知識的目標都不見得能夠立竿見影,何況情感、態度、價值觀、執行力?
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看到克服困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不知怎的,又想起傅雷先生1942年為《名人傳》所寫譯者序中的文字。狗尾續貂,張冠李戴,是為結語。
謝謝李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