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專題介紹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于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后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并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采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XX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并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于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于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里,由于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后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