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辟建勞務中轉吸納基地經驗材料
三、產業聯動發展,廣辟勞務就業吸納渠道
通過產業間角色互換實現就地轉移,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勞務經濟發展模式。實踐中,我們積極“農里拓展、農外延伸”,興業強工活商,打造了吸納縣內外務工人員充分就業的平臺。一是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做精做強##等優勢主導產業,年以“離土不離村”方式就地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萬余人,吸納周邊縣(市)民工萬余人。發展##億袋,年產量達##萬噸;建成果樹、蔬菜生產基地##萬畝,年產鮮品##萬噸,對本地和外埠農民產生了強勁的吸聚力。培植專業村、種養大戶,帶動發展特色生產基地##萬畝,其中僅##專業村就達99個,占行政村總數97%,輻射農戶1.5萬戶。##村218戶農民發展##1200萬袋,冬春兩季戶均雇傭附近農村勞動力4人,全村年勞務費支出達到##多萬元。二是壯大非農產業。以貿帶工,推動富余人員成為新的產業工人。啟動建設以加工為主的##區,僅建筑一項就吸納外地民工##余人。借助發展空間廣闊、電力供應充足等優勢,大興進出口加工業,累計投資##億元,興建總占地##余公頃的##園區,已承載企業##戶,其中##戶建成投產,##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相繼“落地生根”,安置##多名農民
進城務工。發育鄉鎮企業,培植產值超百萬元、就業超百人的鄉企##戶,安置勞動力2400余人;##鎮創辦木材加工企業##戶,安置勞動力1000多人。三是開展多種經營。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搭建農民創業舞臺。##鎮依托城郊優勢,引導##多農民常年從事餐飲、運輸各業,占農村勞動力50%以上。##鎮投資##余萬元建成全國最大的##交易市場,帶動6000多名農民專門從事黑木耳銷售、運輸及其它關聯產業。發展“能人”經濟,縣內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經紀人脫離土地,常年或季節性從事農產品販銷。
四、強化引導扶持,保障合理有序轉移致富
著眼勞務經濟長遠發展,我們堅持政府推動與典型示范并重,規范管理與扶持服務共舉,促進了轉移的科學化、秩序化,構建了促農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實施政策傾斜。制發富余勞動力轉移實施意見、方案及考核辦法,實行鎮村專人管理,對組織勞動力轉移的先進鎮予以重獎。放開城鄉就業市場,放寬戶籍管理,取消對農民進城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限制;對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營銷給予政策、資金扶持,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小額貸款,##鎮~年落實勞務輸出專項資金320萬元,占農貸資金的16%,有效助推了勞務經濟發展。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使因外出務工急需流轉的##萬畝土地全部實現了合理流轉。二是提供優質服務。加強勞務市場對接,今年組織召開有52家用工企業參加的勞務供求洽談會,使近千農民找到了合適崗位。整合師資力量和教育設施,舉辦##栽培、土木工程、俄語等專業培訓班53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76%。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勞動法》、《合同法》、安全知識、境外風俗、禮儀常識及專業技能培訓,樹立了##的涉外勞動力品牌。完善勞動職業中介機構,開辦“致富之友”電視頻道,創辦《供求世界》期刊,定期發布用工信息,講解務工政策,服務和促進了農民加速轉移。三是鼓勵返鄉創業。引導部分成功的外出打工者返鄉回城投資置業,教育和帶動更多農民轉移致富。##鎮北河沿村民##在俄打工致富后返鄉創辦邊貿公司,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邊境貿易先進企業,已累計上繳稅金1300多萬元,年向俄派出由當地農民構成的勞務團組##多個、人員1000余人。##鎮農民##赴韓務工多年,回家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一流的韓式餐館,雇工20多人,帶動全鎮發展餐飲服務業170余家。3年來,全縣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辦企業##多家,完成投資額##億多元,實現稅金4300萬,吸納4500名民工就業,反哺和促進了“打工經濟”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