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代會興辦好家長學校的經驗材料
適應農村特點努力辦好家長學校
和龍市頭道鎮新民村位于頭道鎮江南,是朝鮮族集中居住地,全村幅員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6公頃,有13個村民小組10個自然屯,全村有565戶,總人口1830人,其中朝鮮族1761人,漢族69人,婦女總數是569名,在校生126名。頭道鎮新民村婦代會面對家長農忙時種田,農閑時賭博,很少過問孩子,甚至放任自流,再加上農村教育環境遠不如城鎮的情況,創新家長學校機制,改善了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凈化了社會氛圍。
一、農村家庭現狀呼喚社會加強家教工作
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家長的品德、修養、知識、能力對孩子的影響往往超過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許多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沒有協調好,不能形成合力,有的還在扯學校教育的后腿。這一形勢要求必須有一個解決辦法。辦法在哪里呢?為此,新民村婦代會首先對新民村家教狀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發現如下問題:1、對子女的過于溺愛,是農村家庭的普遍現象;2、經濟基礎薄弱,制約著家庭教育環境的改善;3、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而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4、對知識的一知半解,媒體的誤導,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5、家庭變異,父母的不良影響,導致孩子從小染上壞習氣。而成材的學生得益于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為此,本著“急家長之所急,想家長之所想”為準則,開辦了家長學校,使學生家長能夠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并規范他們的行為。又講求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文化知識、身心素質,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使他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頭道鎮新民村家長學校始建于1991年,現有學員140余名,其中漢族學員15名,11個家長~,11名輔導員,構成以村支部書記為校長,以婦代會為戰斗堡壘的9名領導小組。自開辦家長學校以來,新民村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鄰里的爭吵現象不見了,聚在一起賭博的現象不見了,而且連續XX年沒出現一例刑事案件,一家有難大家來幫,村民把互助友愛,雪中送炭視為新民村的美德,村里沒有一名流失生,每年都有品學兼優的孩子考上大學為村爭光。這一切都是與家長學校以堅持育人為本,以德育為首,注重實效的教學方針是分不開的。
二、因地制宜,真抓實干,辦好農村家長學校
幾年來,婦代會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下一代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因地制宜,靈活對待,克服重重困難,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使新民村家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ㄒ唬┘訌婎I導,提高認識,把辦好家長學校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新民村家長學校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創辦伊始可謂困難重重,大部分家長都依賴于學校的教育,認為家長學校的存在是多余的,沒有可存在的價值。因此,每一項工作的開展都要付出百倍的辛勤和努力。為了把嘲笑變成信任,把壓力變為動力,使家長學校真正發揮其家庭教育大本營的功能,婦代會積極行動爭取村領導的支持,協調鎮婦聯、鎮關心下一代協會,認真研究對策,成立了以村支部書記為校長,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為副校長,婦代會主任為教導主任的領導機構,并聘請老干部和現任教師定期為家長學校講課,有機地結合了傳統教育和實用教育,吸引了孩子和家長的興趣。為了使本村的流失生能夠重返校園,村里德高望重的崔永益老人,每天早起晚歸,挨家挨戶的訪問流失生家庭,用他的誠心打動了一個又一個流失生。支部和婦代會成員對認識不高,對家長學校半信半疑的家長進行談話交流,改變他們的看法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