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新課標,運用新教材
吃透新課標,運用新教材 — 一個英語教師的實踐與體會
四川樂至縣石湍中學教師 龍佑敏
作者簡介:龍佑敏,1966年6月23日生;女;四川省樂至縣人;中學英語一級教師;大學英語本科;從事中學英語教學21年有余,多次獲得縣級優(yōu)秀教學獎,教學經驗豐富。
文章摘要:本文從新課標,心理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等角度分析了初中學生在英語學習新教材過程中的變化,運用了大量的新教學法和教學理念,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的“話題”。寬松和諧教學氛圍,興趣培養(yǎng),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生,新課標,新教材,策略,實施,體會
當前,正在進行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廣大教師都在積極學習新課標,新理念,探討新課標要求達到的目標,提倡的策略和實施建議。《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新教材的功能也得以體現。新教材也正被廣泛的用于各學校。新教材是在新的課程價值取向指導下開發(fā)出來的一個大型信息工作平臺,在這里,學生和教師以合作的探究者的身份共同學習和發(fā)展,同時,新教材又是對新的課程價值取向的具體化和物質化。而教育專家則指出,新教材出現之后,更需要教育思想的變革。如果老師的教育觀念不發(fā)生根本改變,難免會“穿新鞋,走老路”,讓學生繼續(xù)在習題庫資料堆里打滾。 以下面是我學習新課標后在教學中應用新教材的實踐與體會。
一、新教材新觀念戰(zhàn)勝傳統(tǒng)教材舊觀念。
隨著新課程的發(fā)展,教材的觀念呈現新的轉向,這種轉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中介。它強調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fā)展。以往,我們總是把教材看作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教材是學知識的載體。即“教材是知識”。因此教材就是要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這種遠離生活情景的“學科中心”,或“學術中心”的教材觀,已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差很遠。顯然,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明顯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陳腐的教學觀念,阻礙著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非改不可。首先,教師的觀念要改,改“知識提供者”,為“學習促進者”,改強調“教師行為”為強調“學生行為”,改強調體會“創(chuàng)造成果”為體會“參與創(chuàng)造過程”,改強調“教”為“學”。其次,教學方式方法要改變,改講授式,灌輸式為和諧式、啟發(fā)式、互助式等建構式教學方式,另外,師生地位要改變,變?yōu)楣餐瑓⑴c、互助互學的平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