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校慶電視專題片解說詞
聚熊山洛水之靈氣 育治國興邦之棟梁
——xx縣第一高級中學六十年校慶巡禮
【謹以此片獻給歷屆校友和曾經在一高工作過的領導、老師以及關心、支持一高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
這是一代文學大師曹靖華的故鄉
這是紅25軍浴血奮戰過的地方
這里有4037座山峰
這里號稱“河南的小西藏”
正是在這樣一個偏遠山區、革命老區、軍事禁區、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的貧瘠土地上,孕育了一所普通高中,她承載著大山的重托,背負著老區人民的厚望,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樹起了一座基礎教育的豐碑。她,就是“聚熊山洛水之靈氣、育治國興邦之棟梁”的xx縣第一高級中學。
歷史的老人翻過29100頁的日歷,終于定格在一個紅色的日子,一高迎來了她六十華誕!半個多世紀風雨兼程,六十度春秋砥礪前行,一高,厚積薄發,以噴薄的活力和凌厲的銳氣與時俱進,奮發圖強,以迅猛之勢、豪邁之情書寫著民族教育的輝煌篇章。
風雨校園 滄桑巨變
公元1949年那個山花爛漫的5月,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噴薄欲出,山川的剿匪斗爭大局已定。槍聲漸停,硝煙散去,在位于縣城西北街城隍廟的幾棟簡陋的平房里,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一高的前身——xx縣立聯合中學就這樣誕生了。
盡管當時的條件相當艱苦:城隍廟大殿是教室,土坯泥臺放上木板就是課桌,點的是煤油小燈,睡的是土臺大炕,但這足以讓當地百姓看到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縣人民政府兩任縣長,先后兼任校長,對中學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經過了三年的恢復和發展,至1953年學校更名為xx縣第一中學,1956年縣委決定在縣城西關修建新校舍,并招收首屆高中班,xx高中教育由此正式起步。1960年8月,一中徹底告別了在城隍廟與神仙為伍的日子,初高中班全部遷至西關新校址上課,開啟了學校發展的新紀元。
對于一高來說,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五十年,是一段漫長的風雨歷程,她和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新中國輝煌的日出中誕生,經歷了五十年代創業的艱辛,六十年代災難的沖擊,七十年代困頓中的恢復,八十年代探索中的提高,九十年代發展中的強盛,以嶄新的姿態擁抱著新世紀的曙光。
歷史的航船駛進XX年,為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迫切需要,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調整高中教育布局,決定在縣城東郊興建占地360余畝,投資1.72億元,建筑面積近16萬平方米的一高新校區。目前新校區建設已接近尾聲,一片氣勢恢弘、雄偉壯觀、新穎別致、秀麗幽靜的建筑群,正崛起于龍山腳下、洛水岸邊。新校區按功能分為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運動休閑區。各區域廊橋連通,渾然一體。樓宇間花木環繞,綠地相間;另有噴泉池塘,休閑景觀。置身其中,宛若走進都市花園。新校區功能完善,設施超前,被專家譽為“高校框架,大學布局”。高標準配置的學生公寓、餐廳、超市、診所、洗浴中心;擁有現代化設備的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電子教室、閱覽室、專業教室等,為師生們創設了“全市一流,全省上游”的教學環境。隨著新校區的建成,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優化高中教育資源,分別于XX年2月和8月,將三高與二高并入一高,三校合并后的一高新老校區協調發展,已成為xx市規模最大的普通高中。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一高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初創時期的蓽路藍縷到今天與共和國一起走向輝煌,她以挺拔的身姿高唱著勝利的凱歌,托起了大山的脊梁!
以人為本 全面發展
大山的厚重凝練了一高人不甘封閉奮發有為的品質。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團結進取的協作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敬業樂教的奉獻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遵循“博學、深思、篤行”的校訓,形成了“和諧、進取、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善誘、敬業、垂范“的教風,“勤奮、樂學、善思、爭優”的學風,讓一批批山鄉學子在大山播種希望,到山外放飛夢想。
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老區的孩子更需要廣博的見識。一高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全面育人觀,面向全體,張揚個性,“五育”并舉,山花爛漫。
學校立足深山區和革命老區實際,健全和完善德育網絡,充分發揮“曹靖華故居” 、“紅25軍軍部舊址”、“二炮某部軍營”、“烈士紀念館”四大德育基地的作用,深入開展“信心、感恩、養成”三大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繼承老區傳統,發揚靖華精神,立志報效國家”的優良品質;邀請知名專家教授給學生作學術報告,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與山外世界溝通對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