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校慶電視專題片解說詞
學校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定期舉辦“藝術節”和“體育節”,成立了眾多的學科興趣小組、文學社團和“校園之聲”廣播站,由學生編輯出版《一高時空》校報,創設一高網站,舉辦科技與人文知識系列講座,組織多門學科的奧賽活動,素質教育之花處處開放。
建校以來,學校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國和省、市、縣讀書競賽、書畫大賽、科技制作評比、演講比賽、詩歌朗誦大賽、學科競賽中獲獎,有數千名特長生被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體育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知名院校錄取。李韶華同學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取河南賽區第一名,被保送進入中國科技大學。
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高迅猛發展的背后,最關鍵的是擁有一支德高品正、業務精良、愛崗樂教、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一高的教職工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把獻身老區教育做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們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自覺履行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職責。
“春蠶到死,蠟炬成灰”。
一高人,為了xx大地的發展,為了一高的未來,他們一代代從青絲到白發,默默無聞、廢寢忘食、寒暑易節、任勞任怨……在教書育人的神圣殿堂上傾注畢生的心血和智慧,育成桃李滿天下。
六十年來,學校名師輩出,燦若星河。他們有的長于宏觀管理,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為一高乃至全縣的教育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有的以其淵博的學識才能,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方法,無窮的人格魅力,培育了無數學子。他們的優秀品質和治學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一代代一高人奮勇先前。
這種名師輩出現象的背后就是學校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對良好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抓師德教育,培養作風過硬的教師隊伍;抓過程管理,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果;抓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抓教研教改,打造教學名師……
師德沐桃李,德高芳教苑。
雄厚的師資隊伍,保證了學校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為一高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法治校 科學管理
一高的成功還得益于一整套健全完備的規章制度和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
六十年來,一高傳承建校伊始形成的良好規章,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科學民主治校,群策群力辦學,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由經驗管理向制度、文化管理的轉變,從而極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特別是近年來,學校在上級的主持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校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長負責制。畢業于河南大學化學系有著十余年教學經歷和學校管理經驗的周玉清同志,以其富有創造性的辦學思路和實踐精神,從眾多的競聘人員中脫穎而出,于XX年7月走上校長崗位。他秉承“為個人一生留下輝煌,為家鄉父老盡到責任”的樸實思想,駕馭著一高的跑車駛上了“勵精圖治、開創未來、打造名校品牌”的快車道。
碩果累累 桃李芬芳
一高作為豫西邊陲的普通高中,把自己定義為“山區教育的領頭雁”,以其雄厚的實力和顯著的辦學效益,成為“當地大學生的搖籃”、“山區干部隊伍培訓學!薄ⅰ叭h教育科研中心”、“山城精神文明教育學院”和 “山區人力資源開發基地”。
六十年來,一高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一個個山鄉學子走向清華、北大等知名院校;在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培育下,一家之中兄弟姐妹數人先后從一高畢業考入大學者不勝枚舉,令人驚喜,傳為美談。一批批金鳳凰在一高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翼高飛,飛出深山,飛遍神州,飛向世界。而今,他們大都學有所成,業有所就。有的供職于科研機構,為科技興國增磚添瓦;有的執教于高等院校,為祖國培養英才棟梁;有的工作在黨政機關,為造福一方百姓而運籌帷幄;有的留學海外,創業于異域,展現華夏兒女的風采;有的弄潮于商海,反哺于社會。更多的學子則在一高的大熔爐里經造就而成才,歷鍛打而成鋼,在家鄉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成為我們可愛故鄉革命和建設的骨干力量。這些優秀學子在母校學習期間形成的“正直純樸、自強不息、勤奮刻苦、敢于超越”的優秀品質,一直激勵著他們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六十年來,一高的辦學成就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一代文學大師曹靖華、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原中組部常務副部長趙宗鼐、國家海關總署負責人、河南省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世軍、河南省教育廳廳長蔣篤運、中共xx市委書記李文慧、市長楊樹平等領導同志先后到一高視察指導工作。省、市數十家媒體多次對一高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宣傳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凡的影響。自建校以來一高先后榮獲二百余項獎勵和榮譽, XX年又被河南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級示范性高中”,名符其實地成為鑲嵌在豫西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為深山區普通高中的發展樹立了光輝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