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新市場篇
港城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新市場篇
把推進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繼續培育發展一批有規模、上水平、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交易市場,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摘自市委書記黃欽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妙橋羊毛衫市場:期待重振雄風
提起妙橋羊毛衫市場,不免讓人生出幾許感慨,感慨她昔日的輝煌和今日的冷清。
妙橋羊毛衫市場建于1992年8月,由于當時國內的羊毛衫市場處于貨缺價高的狀況,市場一開張就以其品種多、翻新快、價格低的優勢吸引了各地顧客。在隨后的短短3年時間內,妙橋羊毛衫市場便迅速發展成為省級市場,并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市場之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羊毛衫王國”。
妙橋羊毛衫市場生意最好的時候是1995年、1996年。那時,妙橋羊毛衫市場有直達車來往50多個大中城市,熱鬧得“天天像過節”,日客流量達2.5萬人,日車流量達1000輛次,每天賣出去的羊毛衫有10多萬件,年銷售額超過30億元。
妙橋羊毛衫市場的火爆也極大地帶動了妙橋的羊毛衫生產,那時的妙橋是木工扔掉斧頭和鋸子,泥瓦匠扔掉砌刀和小灰桶,紛紛加入羊毛衫生產大軍的行列。到1996年,在妙橋從事羊毛衫加工的企業和個體戶有8000來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從事羊毛衫的生產。他們中,有很多人在短時間內成了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
妙橋羊毛衫市場繁榮后,因此發財的人當然不僅僅是羊毛衫生產個體戶。據介紹,有人在市場邊放了一張鋼絲床,每天到當地個體戶那拿了一點貨到市場賣,一年也能掙五六萬元。就連管理停車場和公共廁所的人員,都發了一點小財。那時候的飯店、運輸等第三產業就更不用說了。
然而好景不長,從1997年開始,妙橋羊毛衫市場攤位急劇減少,成交額急劇下降。對于羊毛衫市場衰落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是1997年國家銀根緊縮大氣候造成的,當年全國許多專業市場都是在這個大環境下倒閉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外地劣質羊毛衫涌入市場,有些個體戶缺工藝、技術,羊毛衫粗制濫造、質量下降等原因。
妙橋羊毛衫市場的衰落,對妙橋羊毛衫行業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大量羊毛衫積壓賣不出去,不少家庭羊毛衫作坊關門歇業了。痛定思痛,妙橋人認識到,市場可以帶動產業,而產業的發展方向,又決定著市場的發展,沒有能抗得住市場風雨的品牌,妙橋的羊毛衫便不可能健康發展。不少家庭羊毛衫作坊關門后,剩下的羊毛衫生產企業開始走上了品牌經營的方向,以質量拓展市場。
重振妙橋羊毛衫市場雄風是很多人的愿望。如今,張家港十大三產項目之一——塘橋國際針紡城全面封頂讓大家覺得這個夢想就快變成現實了。
塘橋國際針紡城位于204國道妙橋路口,總建筑面積達10萬平方米,與老的妙橋羊毛衫市場相比,地理條件、交通優勢更加突出。塘橋國際針紡城在布局和設計上也突破傳統的模式,交易區為針紡城主體部分,由針織、毛紗、紡織原料和紡織機械四個部分組成,它以新型第四代市場的規劃標準進行建設,采用門店式布局,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攤位布局,設計獨特,功能齊全,全力保證交易效率。塘橋國際針紡城的定位是:以羊毛衫、針紡服裝、內衣批發為核心,以輕紡原料、針紡機械為輔,立足全國、走向國際,創建一座集產品展示、電子商務、科技開發、生產加工、物流配送、綜合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商城,打造成為國家針紡產品生產基地、華東地區針紡產品交易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技術交流中心、行業人才中心和針紡產品出口基地。
并鎮后的塘橋鎮是全國著名的紡織生產基地,相信塘橋國際針紡城不僅可以為紡織業提供產品銷售和原料采購的平臺,還將繁榮當地三產、致富當地百姓。(高山青 羅景松)
港口農貿市場:辦喜酒的菜都能買到
港口農貿市場易地新建后舊貌換新顏,占地面積達到了10畝,擁有70多個固定攤位和70多個自產自銷攤位,各種魚肉蔬菜品種繁多,家常菜應有盡有,就連農村辦喜酒需要的菜也都能買到。
原來的港口農貿市場房屋設施結構陳舊,外面下大雨時屋頂還會出現輕微的漏水現象,與之相配套的停車場面積也很小,難以滿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買菜需求。去年搬遷后,新的港口農貿市場寬敞明亮,固定攤位多了10個,自產自銷攤位多了20多個。現在,港口農貿市場的固定攤位主要包括20個鮮肉攤、14個蔬菜攤、8個魚攤、8個副食品攤位和11個冷凍、豆制品攤位等。這些固定攤位全部招標進場,攤主大多是當地居民。每個攤位大約有4米長,每年的攤位費大約在3000元左右。
和固定攤位相配套的是自產自銷攤位,自產自銷攤位每段長約1米,主要是為了方便當地老百姓賣菜,每個自產自銷攤位每天象征性地收取5角錢攤位費。附近農村有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家里多種了一些菜,就拿到市場上賣一點錢,既方便又實惠。
另外,新建的港口農貿市場還加強了蔬菜殘留農藥檢測室的人員和機器設備配備,確保港口居民都能吃上放心菜。
據港口農貿市場的負責人介紹,新的農貿市場向南移了幾百米,對港口南部的居民來說,買菜更方便了,有些家住常熟大義的人也來市場買菜。但是,港口北部的居民并不會感到不方便,因為恬莊農貿市場可以滿足北部居民的買菜需求。(景松)
江南建材商貿城:日成交額超過百萬元
位于張楊公路后塍南側的江南建材商貿城是省級建材批發市場,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350畝,總建筑面積11.8萬平方米,經營門店1000余間。目前,江南建材商貿城的日交易額已經超過了100萬元。
江南建材商貿城始建于1996年,原來位于金港鎮灘上村,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憑著“科學管理、優質服務、嚴謹經營、誠信銷售”,建材城創出了一條合理化、科學化的經營之路,同時吸引了美國美加華、日本TOTO、中國臺灣和成、現代、廣東冠珠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進駐設立經銷點,成了遠近聞名的集批發、零售于一體的專業建材城。
經過多年發展,江南建材商貿城的進駐客商日益增多,交易量也與日俱增,需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建材城,灘上村于2005年投資1.2億元,在袁家橋村和封莊村易地興建了新的江南建材商貿城。新的江南建材商貿城占地面積比舊建材城整整擴大了5倍,經營門店有1052間,而且每間門店的面積為63平方米,比原來的30.4平方米大了約1倍。江南建材商貿城分為高檔產品展區、市場經營區、庫區、臨街商住樓、管理商務綜合樓五大部分,同時還設置了市場管理、交通運輸、飲食服務等配套功能。
江南建材商貿城常務副總經理張和平告訴記者,建材城的發展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眾多實惠。目前,江南建材商貿城的門店已經全部有客戶入駐,很多門店都會就近招聘營業員,估計可以為周邊農村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而建材商貿城的發展也可以帶動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產業的發展。現在大約有50多輛卡車和250多輛電瓶三輪車為江南建材商貿城提供運輸服務,附近的300多個青壯年勞動力在江南建材商貿城找到了穩定的運輸、裝卸工作。另外,附近的村民還可以出租房子給建材商們居住或當倉庫,房租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2004年,江南建材商貿城的年銷售收入超過了2億元。現在,江南建材商貿城的日成交額已經突破100萬元,今年的銷售收入有望超過3億元。(小羅)
農村市場商機無限
建材市場、百貨超市、連鎖店……不知不覺中,原來在城鎮才能看到的一些“市場”現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農村,為廣大村民所熟悉。這說明,農村擁有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我國農村市場發展不斷加快。據統計,去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以上,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農村與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幅度的差距,也由上年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2個百分點。有些地區,農村市場的增幅甚至還超過了城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不少措施,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而且能夠穩定農民消費預期,擴大農民消費,并將由此推動農村消費增長,推動農村市場的更快更好地發展。我們相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農村市場必將有大的發展。像農村的修路、建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需要消費大量的水泥、鋼筋。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民消費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像家用電器,這些年在廣大農村的普及程度雖不斷提高,但和城市相比,仍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農村家電消費的增長也有望大幅攀升。
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市場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研究。(筆鳴)
編后
本報精心策劃、采寫的港城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現在就要告一段落了。
當市場經濟的建設達到一個高度時,國家適時作出了“以城促鄉、以工補農”的決策,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為田野注入新的希望,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本報記者前一陣子走進農村,對港城的新農村建設作了一些考察,總的印象是我市通過工業化的積累、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已經具備了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和物質基礎,這讓人感到很欣慰。
由于所用時間有限,我們的觀察與思考也許還不夠深入,今后仍需對新農村建設進行更深入的采訪、報道。
最后,感謝市委組織部組織科、市委農工辦發展科、市農業局科教站等部門對港城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采訪組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