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二)xx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xx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連接省城太原和晉西北的現代化工礦城市。總人口21萬,礦產豐富,754平方公里的煤田面積,96億噸的地質儲量,鐵礦、鋁釩土、石英、石膏、白云石、石灰石等儲備。
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后,xx市也面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制約,忍受著地質災害和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的威脅。同時,在“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型發展”等社會呼聲逐漸高漲的背景下,xx市開始走上一條傳承資源秉賦、革新產業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政府部門聘請有關專家制定新型煤化工示范區規劃,提出打造“一區帶三川、三川建八園”的產業新格局戰略構想,即以建設省級新型工業區為龍頭,在屯蘭川打造科技、電力焦化、金屬鎂及鎂合金冶煉和鋼鐵精密鑄造等4個工業園,在原平川打造新型煤化工和生鐵冶煉鑄造工業園,在大川打造煤層氣開發和風能太陽能開發工業園,力求以此推動經濟實現生產規模上由小轉大、生產方式上由污轉凈、生產工藝上由粗轉精、產業結構上由黑轉綠“四種轉型”。xx市按照“循環、科技、環保”的總要求,篩選上馬14個重點工業項目,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隨著電廠、華潤煤焦、山西一一煤氣化集團為主體的新興企業等百萬噸焦爐的相繼建成投產,企業也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而且xx市政府辦公廳文件,也清楚提到建立煤礦用工和安全培訓統一配套機制,變分散招工為統一招生。但實際上,用工制度一直是,首先是現行的礦主直接從社會上招聘職工的勞動用工制度不適合煤炭這一特殊高危行業,招工人數難控制,人員素質難保證,非法勞務轉包問題難以禁絕;二是許多數煤礦培訓力量薄弱,培訓質量難以保證;三是煤礦井下從業人員職業準入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培訓或培訓不合格人員下井的現象難以杜絕;四是多頭管理,部門銜接不暢,日常監管很難到位。
因此,創新勞動用工方式,加強和規范全市地方煤礦勞動用工管理,從源頭上解決煤礦勞動用工、管理中仍存在很大的問題。通過規范煤礦勞動用工,落實煤炭行業職業準入制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也是職業教育的重大責任。
當前xx市“40、50”人員崗前培訓、國家“陽光工程”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各種培訓近萬人,培訓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勞動資源的高效利用,更趨于培訓的專業化、規模化,適應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xx市每年初中畢業生約4500人左右,高中錄取(包括去太原等地的學生)不足XX人,剩余學生將流入社會,進入華潤、一一集團等民企從事簡單的就業勞動。由于這些人一沒經過專門的崗位從業培訓,二不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致使這些人在崗位上只是干一些體力勞動,導致目光短淺、來去自由、無心敬業,給企業帶來了損失,給社會帶來了負擔和壓力。
環顧外界,放眼未來,隨著資源的整合、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電廠二期等十大項目的全力推進,中廣核電1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落戶,國企和民企的轉型發展,服務等第三產業的逐步規范化、標準化的建設。目前,各類企業最大的困境仍然是缺少創新型、實用型、科研型、專業型的人才。初步調查,每年xx市各企業用工在萬人左右,除向外招聘外,急需將xx市潛在的人力資源給予提升,就地安置。改善勞動資源技能低下,減少當前培訓資源浪費,提高培訓質量。要靠職業教育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