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考察報告
從質疑再探環節來看。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勇于向書本、權威挑戰。基本上讓學生根據本節所學的內容和涉及的知識能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問題,即要求學生能提出具有挑戰性、有價值、有創新性的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由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共同解決。本環節中,重在激勵學生提出更有價值,更具創新性的問題,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在此環節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質疑再探時,教師僅僅是幫助學生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針對一些提出課堂以外的問題,教師解決不了時,也充分鼓勵學生,并且通過課外其他途徑解決,如運用網絡、向專家求助,即保證學生求疑問難的欲望。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操作流程上還有一個環節,即運用拓展。本環節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一種拓展延伸。即指導學生結合本節重、難點,易錯的知識點,進行自主改編或自編一些鞏固訓練習題,此時教師要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編題。這時教師要選擇有價值、有代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共同訓練。當學生編練問題不足時,教師要及時補充學生訓練題,這也是引進洋思中學的當堂清的做法。編題訓練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當訓練結束后,由該學科班長(即課代表)總結評價本節學習內容及各組學習情況。總結學習情況時要評出本節課“質疑之星”、“展示之星”、“評價之星”,優秀學習小組和優秀學習個人。此環節更能體現出尖子生的培養,因為學科班長,不僅自己學習優秀,而且對本班70多人的學情了如指掌。課堂中要觀察好每一個學生學習表現、掌握每一組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客觀公正評價好這節課,這使學科班長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鍛煉,但是每節課都是學科班長評價,不利于其他同學的鍛煉培養,應該給更多學生機會。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本質特征就是“探疑”,課堂教學整個過程始終貫穿探疑這條主線:即從設疑開始——思疑——解疑——再質疑——編疑——答疑——釋疑結束。這一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課堂學生被動學習方式,克服學生學習信息不足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擺脫了學生依賴教師學習現象。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了學生厭學心理產生根源“填鴨式”教學,解決了學生課上主動性差,課堂效率低下問題。同時促使教師擺脫依賴教材,局限于教材的問題,真正達到新課改的要求,開發整合課程資源。因為學生課上大膽質疑,教師備課就不能局限于教材,就要考慮學生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就必須學會整合課程資源,課堂上才能更好為學生服務。另外,解決以往教師是評價學生的權威問題。“三疑三探”引進學生課堂評價機制,使學生學習評價更客觀、公平、課堂評價更加民主。但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運用,必須深刻理解其內涵實質,與本地實際有效結合,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三疑三探“并不是在每一節課都能完成這四個環節,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分幾課時完成。
二、西峽縣學校管理的感悟
西峽縣在河南省雖然是一個小縣,但是全縣人口42.6萬,每個學校學生數非常大,平均班額都75人以上。一所鄉鎮初中2325名學生,136名教職工,這給管理帶來了一個巨大考驗,那又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呢?通過實地學習考察,一方面采取科學的“三疑三探”教學法,另一方面是西峽的嚴謹管理體制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但更重要是西峽具有一批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教育改革團隊。正像楊文普校長提出的“教育三問”。為什么教師工資待遇提高了,卻出現了“職業倦怠”?為什么上學免費了,學生卻不愿上學了?為什么年級升高,上課卻不會提問了?楊文普“三個為什么”的答案,就是新課程實施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就是在教師隊伍中存在著不愿改,不敢改,不會改的問題。實質我們長白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高喊新課程改革的口號,走的是傳統教學的老路。我們推行新課程教學改革只是口號、形式,沒有持之以恒落實到行動上。反思我們新課改,關鍵是我們推行教學改革決心不徹底,改革力度不到位。“三疑三探”在五里橋中學推行,就是依靠行政手段強力推開,而且他們采取分部教學管理,初三分層次分班教學,既尊重學生差異又利于對比競爭。就像校長李青峰所說,我校“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不能保證100%都能做到,我能保證80%以上能做到,這80%能做到,就意味著80%學生成績能得到提升,這難道不足夠嗎?在城區第一初中與他們教師交流了解到,為了更好推行“三疑三探”教學法,他們任課教師每月有10次業務學習,每周2節聽課任務,并且按“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評價標準評出成績,在教學研討會進行講評,同時學校設立業務學習考核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