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天長教學實踐組赴廣西南寧考察報告
不得不說,廣西自治區博物館真是一改我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不愧是綠城南寧啊,博物館都是鳥語花香。小小的園子雖然不大,造園之人卻有《紅樓夢》之神韻,一步一景,步換景移,頗有情趣。迎門是巨大的銅鼓雕像,擋住園中丘壑。旁邊繞過去,流水粼粼,上有曲橋。綠樹森森,小徑一路蜿蜒,可見典型的侗族、苗族壯族等民族建筑,不少參觀者或坐或站或走,人還真不少。
侗族的鼓樓中有牛首形長條凳,有火塘,有提燈,唯獨不見牛皮大鼓;樓前有小廣場,此時一片靜謐。壯族的干欄建在小丘上,千百叢彎竹中,竹籬茅舍,還有踩上去晃晃悠悠的竹編平臺。樓梯頗舊,臺階微向下傾斜,我們走路時小心翼翼,不免念叨沒扶手不便。旁邊人聽了,回答說“這才有壯族原味”,我們才作明白狀。 園中商業氣息頗濃,幾處民居被改成休閑、餐飲處,好在雖有酒旗卻無招攬之厭,仍可從容穿越。民間工藝展亦是,是展覽更是銷售,但游客靜靜看,銷售人員亦不騷擾,比很多地方掛羊頭賣狗肉都可愛得多。
樓上是博物館常展,看了考古展,從新石器、銅器、陶器、玻璃水晶一路看過來,雖未見珍品,但地方特色濃郁,仍值得一看。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各類用來陪葬用的陶制屋舍狀明器,廳堂屋舍,布局齊整,屋有瓦頂,門有門環,窗有窗欞。屋中有人,門首有狗,圈中有豬,道上有羊,糙中有細,頗有味道。唯一疑惑的是,館中到處吹大風扇,文物的隔間也有縫隙,但東西沒有標復制品,只能認為是真品,難道這些漢代及早至數十萬年前的石頭、銅、陶都是不怕腐蝕的?看過展覽,倚欄外望,滿園蒼翠,南國特有的樹種搖曳生姿。
四、收獲多多,尋夢之路正在進行中
人呀,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夢想,回想起來自己一直處在尋夢的過程中。……考察之前,學員們可能對考察目的并不明確,在考察的過程中,我們的思路漸漸明晰,原來,一群尋夢的年青人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在小學數學教學這個領域里,求實創新,開拓進取。以下是我們的收獲。
收獲之一:合理制定學校發展目標
合理制定學校發展目標,目標的高度決定學校發展高度。學校領導應組織學校領導班子及教師代表認真研討,廣泛征求意見,科學地規劃好本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三年、五年、十年。校長為任一屆,造福一方,要樹立雄心壯志,能象南寧濱湖路小學的領導那樣明確提出 “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希望中扎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要根據本校實際提出可行性的辦學目標,校長善于運用目標激勵法,如濱湖路小學“讓我們的今天賽過昨天”。鼓勵師生員工奮發向上,讓師生員工充滿激情,滿懷希望去實現共同而光榮的奮斗目標。
收獲之二:教師要站在學科的源頭
數學知識分三種,第一種是不教就會的知識,第二種是教了就會的知識,第三中是教了還不會的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每一個內容時,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對這個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時候,對知識調查到什么地方,就決定了教學的深度,在教學中要注重概括和演繹,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只有站在學科知識的源頭,才能成為真正的優秀教師,才能輕負高質的提高教學質量。
收獲之三:于細微處超越
細細品味本次教學研討的課例,教師們的演繹都是細膩的,每一堂的課都是對以前同類課一種超越,特別是我們學員帶出去的課,精彩的演繹來自于對教材的理解,來源于對學生的了解,上課老師看似隨意,其實都是匠心獨具,有時是一個學習材料的選擇,有時是一個問題的設計,甚至是對一個學生發言的評價,都用心對待,不隨意放過。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無不閃現著教師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細節展現出來的美,體現的是老師“以生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輝。
參加培訓的每一位學員們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夢想奮斗著,感謝杭師大繼教院,如同一艘大船,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帶著我們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