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體系 強化管理 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全面發展
完善體系 強化管理 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全面發展
今天,全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在此隆重召開,這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和市委二屆十次全委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推進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舉措。等會小軍副市長將作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認真落實。下面,我就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全面建設講幾點意見。
一、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狀況 1997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蓬勃發展,主城區基本形成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已有32個區縣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已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91個,以街道為單位有97%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覆蓋,服務人口約500萬人(服務人口數占城鎮總人口數的55.1%)。全市有社區衛生服務專業技術人員8363人。經過崗位培訓的全科醫生3662人,每個全科醫生服務5437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有住院病床1.8張。8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了心電圖機、B超、x光機、全科診斷儀等基本醫療設備。近年來,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等方面初見成效。先后有渝中區、南岸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創建成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市開展社區居民健康狀況基線調查327.8萬人,70歲以上老人系統管理率為53.2%,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85.2%。社區居民在社區就診率達31.2%,每門診病人平均費用為57.1元,每住院病人平均費用為1204.6元。社區衛生服務的“優質、便捷、經濟”的特點得到初步體現,為下一步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雖然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探索出了不少新鮮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按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來審視我們的工作,發現還存在一些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條件較差,不能很好滿足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
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信任度和利用率不高;
三是社區衛生服務經費不足,主要靠醫療服務籌集建設和發展資金,“以藥養醫”、“以醫養防”情況突出;
四是社區衛生服務六大功能不能全面開展,網底作用發揮不全;五是未形成上下有序、協調發展的格局。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發揚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克服焦慮、浮躁和畏難情緒,不等不靠,知難而進,用創新的思路,改革的措施加快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
二、加強政策支撐,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上新臺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的堅實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公益性質,轉換運行機制。因此,市衛生局將會同市級有關部門盡快完善和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各區縣(自治縣)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切實抓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規劃,加快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各區縣(自治縣)衛生局要認真分析居民健康需求和衛生資源利用情況,結合本地區域衛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要統籌協調,充分利用現有城市基層衛生資源。重點對政府舉辦的一級、部分二級醫院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的醫療機構等,按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基本標準和服務功能要求進行轉型或改造設立。各地原則上按每個街道辦事處或每3-10萬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能有效覆蓋的區域,根據實際需要按每5千-1萬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體化管理模式,降低運行成本。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成200余所社區衛生機構,覆蓋人口達1000萬人,在主城九區和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等六大區域中心以及有條件的其他區縣(自治縣、市)城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