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體系 強化管理 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全面發展
(二)統籌協調,努力構建新型城市兩級衛生服務體系各地衛生行政部門要盡快建立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預防保健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合作的制度,將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同時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業務指導、人員培訓等服務,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水平。要加快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合作的制度,組織大中型醫院醫護人員到社區服務,逐步實行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等制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隨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技術能力的提高和設施條件的改善,大中型醫院要逐步減少一般常見病的門診服務,集中精力診治疑難重癥,開展臨床科研,培養醫學人才。對難于在社區診治的疾病應及時轉診到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大中型醫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在康復期也要適時轉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康復、護理。主城區現有的二級醫院應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特色專科醫院轉型,個別實力雄厚的二級醫院可發展為區域性醫療中心。通過努力,逐步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城市大中型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為重點的新型城市兩級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良好局面。
(三)深化內涵,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著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任務,是構建城市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的重要載體。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必須堅持公益、公共和基本三個特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加方便、放心的社區衛生服務。
一是要明確服務內容,轉變服務模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始終面向社區、家庭和居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和貧困居民為服務重點,積極開展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服務等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等基本醫療服務,充分發揮“六位一體”功能。要努力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區衛生發展的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創新建立醫療服務團隊,主動上門服務,探索家庭合約式服務,逐步建立家庭保健醫師制度,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
二是要建立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基本衛生保健服務能力。各地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把提供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職責落實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綜合考慮城市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研究制定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及技術操作規范,推進落實定項投入、公共衛生服務券等多種形式的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助政策,保證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開展。要研究推廣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防治的適宜技術,開展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使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在社區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三是要發揚傳統醫學,用好中醫中藥。突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特色與優勢,積極應用中醫藥的適宜技術為社區居民服務。要落實社區衛生中醫藥服務有關政策,鼓勵社區居民選擇和使用中醫藥。每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要按要求配備中醫類執業醫師和中醫藥診療設施設備,開設中醫診斷室、中藥房,提供一定數量的中藥飲片和常用中成藥。應盡可能開設中醫推拿按摩、針灸、火罐、中醫保健等服務項目,努力為社區居民提供簡、便、廉、效的中醫藥服務。
(四)擴大醫保,積極引導就醫群眾合理分流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的范圍,符合規定的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管理和醫療費用結算辦法。適當拉開醫療保險基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大中型醫院的支付差距,促進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