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名師論壇暨教育科研培訓會發言稿
---沒有誰會給你一雙高飛的翅膀
美國國家教育實驗中心發布的實驗報告顯示:單純依靠老師講授獲取知識,24小時后,學生的知識鞏固率為5%,學生通過自己閱讀獲取知識,24小時后,學生的知識的鞏固率是20%,有多種感官刺激如多媒體所得的知識,24小時后學生的知識鞏固率是30%,用討論、交流所得的知識,24小時后學生的知識鞏固率是50%。
正如《研究性教學論》一書所說:“教學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讓兒童走多快,而在于讓兒童走多遠!
“讓兒童走得遠”的教學不把傳授系統知識視為教學的本質,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產生自己的思想、體驗和理解。學生在持續的知識探究中發展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和創造個性。老師在與學生合作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教學知識和專業素養。這樣的教學以創造新知識為特點,是謂“研究性教學論”。
這種教學論是一種著眼于學生未來的教育觀,它體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我們廣大教師切實落實好目前所倡導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國教師報》曾經發布過高效課堂的九大模式,這九大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少講,學生能講的讓給學生講,同學之間能互相啟發的就合作交流,有困難的老師才畫龍點睛。其內涵正如申局長主編的《“四步探究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一書所說:“仔細研究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西峽縣等地的教學改革,你能發現它們的課堂大致流程基本一致,就是:引導自學——質疑釋疑——達標總結!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也曾經給他的學生講:你們到學校來學習,學習就是又學又習,學是理論,習是實踐,習是復習、練習、實習、學習,這是一個要大家動起來、學起來、算起來、練起來的地方,我們要變教室為學室。他還告誡老師:上課時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
以上論述告訴我們,目前我國在教學理論方面已比較完善,但在教學領域卻出現了如下獨特的景觀:一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得到強調;另一方面,老師的“主導作用”卻毫不妥協。
《研究性教學論》一書對這一現象作了精辟的論述:“當前我國的教學實踐是,1200萬教師采用相同方法向2億萬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傳授教科書知識。在這種教學體制中,每個學生在幾乎是單一的接受學習和強化訓練中度過了9年或XX年的學校生涯,這是他們的宿命!
其實,無論“研究性教學”,還是“高效課堂”,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教育家、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領導的口號上,還存在于廣大教師的美好理想中,在教學實踐當中還沒有真正地被教學的主力軍——教師所接受并采用。
毫不避諱地說,大部分教師、包括在座的各位教師中的一部分還在用傳統的方法上課。我們大多是優秀的演說家,而不是優秀的領航人;是優秀的實干家,而不是好的設計師。我們只善于自己去表演,而不善于引導學生去表現;我們只善于埋頭苦干死干拼命干,卻不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舉國上下,教育界進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大部分教師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而患上了咽炎、頸椎病等多種職業病,身體狀況令人堪憂;另一方面,一屆又一屆學生由于受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而導致思維僵化思路閉塞缺乏創新能力。悲壯而又悲哀的一幕幕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形成這種怪現象的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總的說來是缺乏把教學研究進行到底的環境,具體說來有兩個因素:內因:大部分教育從業者缺乏人生目標與信仰,責任感喪失,得過且過;外因:浮躁、喧囂的社會風氣,追名逐利大行其道的世風等多種因素對教育的不良影響。
從教育內部來說,當下,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皓首窮經,廢寢忘食搞教育的人越來越少。干一行,怨一行,這山望著那山高,心無所向,三心二意搞教育的人越來越多。
從領導到老師,大都把教育當成了一種憑借。領導借以登堂入室,教師借以養家糊口。尤其是在當下就業難解決編制難的大背景下,招教考試竟成了熱門話題,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地方規定,不是教育專業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也可以參加招教考試。教育界竟出現了一崗難求的局面,問其抱考原因,說法竟然出乎意料的一致:“將來好待有個編制!苯逃@一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職業,竟然淪落到這種地步。豈不可悲!
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發展趨勢受校長的影響非常大,正如山東教育報刊社總編輯、中國教育報記者陶繼新所說:“一個有思想的校長可以把一所江河日下的學校經營得蒸蒸日上,一個沒有思想的校長可以把一所蒸蒸日上的學校經營得江河日下!蔽覀兦也徽f國外的杜威、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也不必說我國近代的蔡元培、張伯苓、陶行知等名校長,就是憑當前魏書生、朱永新、錢夢龍、李鎮西、李希貴等老師所做的工作,就足以看出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校長的巨大作用。他們或創立了足以影響世界的教育思想,或創辦了諸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或因開展了新教育運動而聞名國內外,這些鮮活的事例無一不揭示了一個出色校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