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人大中小學教育質量情況調查座談會上的匯報講話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十多年來聞名公安,響譽荊楚,其重要原因就是我校教學質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引人注目!這一成績的取得,首先要得益于縣人大、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鎮委鎮政府對我校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學校對各位領導表示衷心感謝!
就這次調查的內容在裝訂的材料《殫精竭慮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基本都得到了反映,下面我就我校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話題向各位領導作匯報。
我校始終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盡管學校領導幾經更換,但狠抓教學質量的指導思想沒有絲毫動搖!探究我校抓教學質量的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特別注重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師團隊智慧的發揮。成功的經驗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抓質量依靠教師,不僅僅是依靠幾個骨干教師,而是依靠一個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戰斗力的教師團隊。在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發揮教師團隊智慧方面,我們的基本做法是:
一、秉承學校文化積淀,繼承和發展“不怕吃苦,樂于奉獻,共同奮斗,敢于爭先”的校園文化。
先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不竭動力,是學校興旺發達、長勝不衰、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我校十分注重領導班子建設,選拔干部重思想素質,重工作能力,重實干精神。二十多年來,學校校長和領導班子曾作過三次調整,但班子內部高度團結、空前和諧。大家服從上級組織和學校的工作安排,任勞作怨,不計個人得失,廉潔奉公,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工作能力都是全校教職工的楷模。特別是前兩任校長萬里新同志和吳丙金同志,為我校領導班子建設,為我校校園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文化是一種歷史積淀,文化是一種滲入人靈魂的東西,所以文化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我校把繼承和發展“不怕吃苦,樂于奉獻,共同奮斗,敢于爭先”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常抓不懈,具體的說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在教師中營造一種教學質量爭上游的積極上進的氛圍。一是無論風吹雨打學校堅定“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不動搖,利用各種機會向教師灌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的觀念;二是樹教學質量的典型,通過省市縣的各種表彰、年終考核、職稱評定等途徑,本著“看實效,講公平”的原則,在各個年齡層次中樹典型,讓他們“出名”“得利”,在全面教師中營造濃濃的抓教學、爭上游的良好氛圍;三是在青年教師中大力弘揚“樂于奉獻”的精神。“七○后”“八○后”在這方面較中老年教師明顯有差距。學校通過“結對子”“壓擔子”“搭臺子”等多種途徑,培養青年教師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四是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學獎勵機制,獎勵方案不因領導班子的變化而發生重大變化,重獎對學校教學質量有突出貢獻的教師一直沒有改變。
當教師的行為習慣要依靠規章制度約束的時候,這種習慣不能稱其為文化;而只有當“要你這樣”變成“我要這樣”,即“習慣成自然”的時候,才可以上升為校園文化。正氣足,教風正,“不怕吃苦,樂于奉獻,共同奮斗,敢于爭先”的校園文化是我校永遠的主旋律!
二、把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的培養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工作常抓不懈。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校先后有十多名骨干教師調離到縣城學校和其它學校工作,而近幾年來,我們又面臨教師年齡老化而又沒有師范畢業生補充的實際問題,所以立足現有教師開展校本研訓,培養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就成了我們的重要任務。我校的具體做法有:一是有計劃的、有針對性的輪流選派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和觀摩,學習前沿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讓他們見世面長見識。近幾年來,我校每年用于教師外出學習和觀摩(集中培訓除外)的支出都在五萬元以上。二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開展校本研訓活動,通過家常課、公開課、示范課等課型,集中青年教師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教學研究,鼓勵他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開展教育敘事研究,學校教育網站開辟專欄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全校青年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氛圍十分濃厚。三是認真組織并努力爭取參加各級各類優質課比武活動,讓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我校外派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是有計劃的有目的的,每一個學科不僅限于某個青年教師,而是輪流安排,為每個青年教師提供鍛煉的機會。比武課名義上是一個青年教師參加,而實質上是一個學科組全體青年教師共同參與,每一節課都要經常學科組全體青年教師反復的“試講—修改—又講—再修改—最后定案”的打磨過程。在這個磨課的過程中,上課的青年教師得到了鍛煉,學科組其它青年教師也得到了提高。比武課是否獲獎已經不太重要,而打磨優質課的過程卻十分的可貴。所以我校選送的優質課獲獎榮譽并不僅屬于某個青年教師,而屬于學科組全體青年教師。通過這種優質課的集體“作秀”,實現了“一人上課,全員提高”的目的。近幾年來,我校青年教師參加縣級各類優質課比武都獲得了一等獎,參加省市教學比武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在青年教師中掀起了爭創優質課、研究課堂教學的熱潮,全校青年教師教學水平都到了整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