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散文的要求(精選3篇)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1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可以多為學生進行范讀,以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讀得多了,學生的語感就會更好,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也會更強。學生愛讀、會讀,才能有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朗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當學生逐步掌握文章內容時,我們的教學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2
朗讀是達到語言規范化的途徑
我們的朗讀,必須使用普通話。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從語音上要求標準,從詞匯、語法上要求正確。雖然文字作品的多種多樣、古今中外都有,朗讀時要尊重原作,但是,聲、韻、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聲音樣式,不能不講究規范。這是歷史發展的要求、時代的要求。1958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朗讀,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形式,是達到語言規范化的途徑。不學習普通話,不掌握普通話,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朗讀者。而學習朗讀的過程,同時就是學習普通話的過程,通過朗讀學習普通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朗讀者要朗讀某篇文字作品,這作品里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要首先解決聲母、韻母、聲調、輕重格式、兒化、音變等問題,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馬虎的事。初學普通話時,在朗讀中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也比較容易糾正錯誤。諸如把“南方”讀成“蘭帆”;把“農村”中的“村”字的調值讀成33或22,而不是55;把“戰士”讀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中格式;把“好啊(哇)”讀成“好呀”……這都不標準,不能說是普通話。在說話時,既沒有文字依據,語流又快,口腔再松軟無力,就不容易感覺到存在的問題,事過境遷,糾正起來也實在困難。如果加上方言土語摻雜其間,與普通話的距離拉大,當面校正更覺吃力。因此,在朗讀文學作品中使語言規范化,就成為朗讀的重要作用之一。
自己朗讀,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同聽別人朗讀結合起來。聽標準、正確的朗讀,同自己的朗讀加以對照,就可以在比較中認識到什么是普通話的標準音,什么是方言上語,怎樣讀才對,怎樣改正不正確的讀法,等等。相當多的人是從聽電臺、電視臺的普通話播音,聽朗讀唱片或錄音磁帶中學習普通話朗讀的。正因如此,周恩來同志于1958年l月10日,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的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就強調指出:“北京語音是個標準,有個標準就有了方向,大家好向他看齊。……比方對廣播員、電影和話劇演員、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就應該要求嚴些……”這方面的專業人員應該是人們學習普通話的榜樣。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持別指出:“每年有上千萬兒童進入小學,訓練普通話應該從他們開始。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成百萬的教師是普通話最直接的教學者和宣傳家”,應該“使學生不但在語音方面,而且在書面語言的語法、修辭、邏輯方面都能得到有系統的規范化的教育,消除目前很多學生在中學甚至大學畢業以后還不會說普通話、不會寫通順文字的現象。”這個要求在今天看來仍顯得十分迫切。
語言規范化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朗讀在推動語言規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有的人,日常說話中帶有明顯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讀,卻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話的標準,這不是恰恰說明了朗讀在語言規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學習和掌握普通話,達到語言規范化,完全可以通過朗讀率先實現,這是一條快捷方式,我們應該把它充分利用起來!
朗讀散文的要求 篇3
一只小鳥
─—偶記前天在庭樹下看見的一件事有一只小鳥,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還未曾豐滿,不能遠飛;每日只在巢里啁啾著,和兩只老鳥說著話兒,
它們都覺得非常的快樂。
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兩只老鳥都覓食去了。它探出頭來一望,看見那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腦子里忽然充滿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飛到枝子上,放出那贊美“自然”的歌聲來。它的聲音里滿含著清—輕—和—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著傾聽一般。樹下有許多的小孩子,聽見了那歌聲,都抬起頭來望著─—這小鳥天天出來歌唱,小孩子們也天天來聽它,最后他們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來了!它正要發聲,忽然嗤的一聲,一個彈子從下面射來,它一翻身從樹上跌下去。斜刺里兩只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它的血從樹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來。
從此那歌聲便消歇了。那些孩子想要仰望著它,聽它的歌聲,卻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