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論文文獻綜述
6、美國學家彼得森和瑟斯頓通過實驗對電視暴力給兒童帶來影響進行研究,認為電視暴力鏡頭與兒童尋釁行為存在一定關系,還可以改變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同時也對電視與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關系做了說明。在m.萊弗科維茨主持的研究中發現,一些愛看電視的青少年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具有尋釁滋事的傾向,愛看電視的青少年更具有好斗的特點。
7、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認為犯罪行為不但可以通過直接接觸,交往而獲得,而且也可以通過對別人意見、態度及行為方式的認同獲得。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聆聽周圍社會環境中人們的言行或直接體驗犯罪活動獲得的。獲得犯罪行為的外部條件是家庭成員的示范和鼓勵,亞文化群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中言語、文字、圖像等符號的示范;犯罪行為由于得到外部強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為由于模仿、不利處境的逼迫、誘因的作用、命令與強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發。
英國作家伊馮.朱克斯所著《傳媒與犯罪》一書,從傳媒在犯罪原因系統的位置、傳媒與犯罪的關系和傳媒對犯罪發生作用的機制都有詳細的論述,探討關于傳媒對犯罪和暴力的影響,探究包括文化犯罪在內的、總體上可以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正在形成的新理論。而且對傳媒與犯罪的關系和傳媒對犯罪發生作用的機制都有詳細的論述。
二、國內學者對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的相關理論研究
李錫海《暴力文化與暴力犯罪》一文,從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表現形式及兩者之間的聯系來論證暴力文化對暴力犯罪的影響,證明暴力文化是誘發暴力犯罪的機制。從文章中知道暴力亞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表現形式,兩者的關系、發展趨勢,最后提出遏制暴力犯罪與暴力文化的措施。
吳宗憲所著的《西方犯罪學》作為國內第一本西方犯罪學教材,本書不僅詳盡介紹了西方犯罪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全面論述了西方犯罪學的主要理論流派和學說觀點,還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西方犯罪學研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理論成果。從塞林的“文化沖突論”到巴倫的“犯因性社會理論”都是有關亞文化與犯罪的相關理論,除了表述學者的理論,同時也學除了學者理論所存在的缺陷,讓讀者可以根據所提出的理論或者對照理論中的缺陷來完善自己的觀點。
吳鵬森《大眾傳媒與犯罪》一文中,對大眾傳媒誘發青少年暴力犯罪做出了分析,他認為,大眾傳媒中渲染暴力行為的內容不僅損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還對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重要的有因作用。
梁莉和甘澤華《暴力文化與青少年犯罪模仿》從青少年心理方面分析暴力文化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維批判性差,模仿性強.特別是對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決方式等,進行有意或無意地模仿,釀成暴力犯罪行為,重視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危害,也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姜川的《美國暴力文化何時了》一文,他認為,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享受資訊帶來的便利,他們在電腦、網絡等環境下成長,但是在網絡背后卻是他們騷動的心態和浮躁的人生態度,并且養成了他們自我中心的孤傲,慢慢地缺乏同情的心理,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更注重于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需求。在今天的美國社會,大眾傳媒處處充斥著暴力,在耳聞目染間使青少年形成一種扭曲的價值體系,再加上美國的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日益增多,把青少年推向暴力犯罪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