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全民醫保構建困境的出路
論文摘要:人人享有社會醫療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基礎性工程。目前關“全民醫保”到底是否可行的問題正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將“全民醫保”的實現作為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終極目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如果不分析客觀現實,一味地想在短期內實現這個目標,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談。首先,關于“全民醫保”構建的思路以及其架構的一些主要環節必須給予更正和明確。
XX年兩會期間,“醫療改革”方案又是最為熱門的議題之一。遺憾的是,社會各界盡管對“醫改”、尤其是“全民醫保”的構建等廣泛討論,給予極大的關注,但是關于新醫改的具體信息、方案等少有聽到。不絕于耳的還是關于若干基本原則的重復陳述以及對于醫療體制的道德主義批判。“全民醫保”的提出是順應民意和時代發展要求。關于這方面的思路以及實踐工作,相關的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甚至百姓各方面都是十分積極與關注,全面考量、獻策獻力。就此,筆者也對“全民醫保”架構被關注的極大核心問題提出思考與建議。
1概念上的思考,認清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
“全民醫保”對于百姓來講無疑是個可喜的信息,尤其對于貧困邊緣的弱勢群體。但是僅提“醫保”在概念上存在模糊。“全民醫保”究竟是指“全民醫療保險”還是“全民醫療保障”呢?簡單的說,如果給全體中國人民提供一個基本的醫療保障,那是基本可以做到的。如果說是提供一個同樣標準的全民醫療保險,可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全民醫療保障在世界許多國家基本上都實現了,包括一些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都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比較而言在中國實現低水平的、廣覆蓋的全民醫療保障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已經基本成熟,而要實現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時間比較漫長。
另外,從國家的財力上進行一個簡單的核算,假設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每人每年平均為1000元,此外還有個人自付部分。如果將此福利作為標準推至全民,則高達1.3萬億元,這數額接近我國年總財政收人的半數。如果將所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包括,同時考慮低收人者的支付能力,則人均每年至少XX元。這樣推算,那么就算將我國現有的財政收人全部用來吃藥也未必夠。醫療體制改革牽涉面極廣,改革大政方針出臺后,實踐中推進格外緩慢,顯示了醫療改革特殊的艱巨性。對此應當深人分析原因,調整完善政策,更應當堅定改革的決心。離開此基本軌道,“全民醫保”的口號喊得越動人,越容易把人們引向歧途。因此,XX年兩會期間,衛生部部長高強婉轉地指出,實行“全民醫保”時機仍未成熟,并不是不無道理的。在中國這么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人人皆有醫療保險是一件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2改革部署上,應該立足國情,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全民醫保”保“全民”,但是并不意味在全國各地、城鄉之間采取同一樣的模式。因為現實國情存在的區域經濟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距,造成了社會的不同層級的劃分。所以,“全民醫保”的方案也勢必要根據不同層級來具體采用不同的途徑。在此,筆者就關于農村醫療保障在不同區域不同層級的推廣提點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