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論文參考文獻
7、建構“中國夢”的理論體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程美東
構建“中國夢”的理論體系,要高度關注“中國夢”的內涵、歷史文化基礎、實現路徑等問題。
研究“中國夢”,第一位的問題是搞清“中國夢”的內涵。在這個問題上,學者的觀點有所差異。就“中國夢”的主體來說,有“個體夢”、“民族夢”、“國家夢”等;就“中國夢”的目標來說,有個人價值的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等;就“中國夢”提出的依據來看,或以為爭取中國話語權、或以為對抗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或以為凸顯中國特色等。所有這些分歧和爭議其實都是因為建立在對于“中國夢”不同內涵的理解上而產生的。毫無疑問,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須要解決這個基本問題。
“中國夢”研究還必須要考察其歷史文化基礎。任何“夢”都是基于主體的特定的歷史體察和文化積淀而形成,是對自己生活的歷史和現實的反思、反饋而作出的反應。只有了解了這個歷史文化基礎,我們對于如何建構“中國夢”、如何彰顯“中國夢”的特色、如何實現“中國夢”才能獲得準確的認識。
研究“中國夢”,關鍵是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潮流的發展路徑。當前,這個問題已經獲得了解決,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但現階段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我們要走的具體路徑還有不確定的地方。無論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還是文化發展,其具體的改革和發展之途,都充滿了坎坷,其不可預測的艱難險阻警示著我們要精心選擇具體的發展路徑,這關乎“中國夢”的實踐效果,關乎中國現代化的最終命運。
8、“中國夢”:通向民族復興的閃耀名片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 艾四林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中國夢”的多次深刻闡述,引起了社會熱議。一時間,“中國夢”成為街談巷議的大眾話語,甚至占據一些國外媒體的重要版面。“中國夢”所釋放出的強大正能量超出人們的想象,但也引起一些國外媒體和民眾的憂慮,甚至有些別有用心的國外政要歪曲“中國夢”的內涵,片面解釋“中國夢”,借機渲染“中國威脅論”。從硬實力來看,“中國夢”自然包含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但從軟實力角度看,“中國夢”的吸引力表現在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價值。“中國夢”要從一般話語成功轉化為中國名片、中國象征,從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看,就必須充分彰顯其充滿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和價值內涵。
首先,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鍛造了“中國夢”獨特的“民族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夢想,是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性格、心理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的自然生成。“中國夢”源于中華民族昔日的輝煌,源于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源于中華民族的堅強性格。其次,中國特有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夢”的“人民性”。沒有人民的幸福,強國就失去了根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不能說實現了。第三,中華民族特有的開放包容造就了“中國夢”的“世界性”。中華民族崇尚各民族和諧和平,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夢”內在的新的“世界觀”。總之,“中國夢”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對內能夠激勵人心、凝聚人心,對外能夠讓人放心、使人安心,從而有效地提升“中國夢”話語的持久吸引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