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作文言之有味
學者錢穆曾說,文章者,花樣也。語言就是文章的最出彩的花樣。沒有智慧的表達,只有表達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為即興的應試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閱讀老師眼球的,也應是語言。從歷年的高考佳作來看,也確實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訓練中,語言的磨礪與提升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然而,我們許多同學,甚至老師,對語言的訓練是沒有信心的,這緣于一個陳腐的觀念——語言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當然,欲使語言爐火純青,有自家風格與個性,委實不易。但是,通過有意識的訓練,練就足夠得高分的作文語言卻并非一件難事,關鍵在于得法。
其一,語言問題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
語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個從未真正為語言感動過的人是不能獲得一流語言能力的。譬如下面這幾段話:
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節選自劉亮程《對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獲得語言,首先就要親近語言。因為親近而能感受語言的美,因為美的經驗而喚起對語言的熱愛,因為熱愛而愿意琢磨語言,因為琢磨而提升了語言能力。這便是獲取語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須花時間閱讀經典,在閱讀中精心琢磨語言。親近著,琢磨著,這是一個意欲提升語言能力必須的態度。
其二,文辭積淀是提升語言的基礎
文辭不足則意不能達。章句終究是一個個詞語元素構成,沒有豐富的言辭,言語便落俗老套而枯干生澀。請看下面這段話: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猶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口舌之于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開篇。短短一段,言辭豐富,書卷氣濃郁。如此開篇,哪有不征服閱卷老師的道理呢?而我們許多同學的文辭積淀多是緣于口語,而非來自經典的閱讀。好的語言應當依托于大量的書面文辭的積淀。如何積淀呢?最簡單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誦,尤其是對文辭量豐富的篇章的背誦。
其三,模仿和借鑒是提升語言的捷徑
千古文章一大抄。說“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經過一個模仿、借鑒的過程,這卻是不易之論。就連說“惟陳言之務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窺陳編以盜竊”。北宋“江西詩社宗派”的開創人黃庭堅說得也明白:“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庇纱丝梢,“抄”是一定的,要看會不會抄,會抄就是會模仿會借鑒。千古文章有二端:可變處和不可變處。可變的是自己創新的,不可變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們要模仿借鑒的是不可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