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革新心得體會
和諧社會有機財富的增長,與物質文明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社會的有機財富既可以直接指向人們的眼前的消費,也可能表現為作為社會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它轉換的形態與社會各階段相適應。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緊緊圍繞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創造社會有機財富開辟道路,以物質文明的發展,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第二,和諧社會是不同利益群體能夠合理分攤改革與發展成本的社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社會各項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創造更富于人性、更適合于人類居住與生存的人文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總是有一定風險與代價的。從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若只注重擴張財富無限增殖的本性,發展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少數人拿走,而與此相伴的各種代價,比如空氣、生態、水資源的惡化、從事體力勞動的社會成員的精神與肉體的無限透支,就會被大多數人承擔,這種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就有可能破壞社會的整體和諧。目前,我們所力求“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政策取向,歸根到底是重建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社會發展成本的分攤機制。
堅持“五個統籌”,首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合理地解決城鄉發展的社會成本的分攤問題。在我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城鄉政策中,作為區域的廣大鄉村、農村,與作為產業的農業以及作為居民身份的農民,始終扮演著為我國城市興旺發展單向作貢獻的角色,廣大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始終游離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軌道之外,農民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這既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更受人們習慣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過多地分擔了改革與發展的成本,這是制約“三農”問題的關鍵。因而,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文明在現代化建設中的輻射作用,加快我國居民戶籍制度改革,讓人們更自由地選擇生活工作的居住地,這是符合世界進步潮流并解決城鄉差別的大政策,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其次,統籌區域發展同樣是校正區域之間發展成本的整合器。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分之一世紀中,我國東部地區由于利益比較機制的作用,順利地吸納了中西部落后地區大量廉價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取向,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有著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它通過非均衡發展的示范效應,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提供了良好的帶動作用,也為中西部地區的改革發展,培養了適合現代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各類管理人才,為今天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中部地區發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用。因而,統籌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通過東西互動、尤其是東部對中西部的智力、技術等等,減少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必要的代價,是保證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必需的。
再次,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本質上是協調社會經濟不同部門之間所承擔的發展成本,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人除了在實實在在的物質需要的外,他還有自身的政治訴求,有滿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訴求,有進一步提升自身各種素質的要求,尤其是無論人的物質生活被提得多高,始終也無法代替他精神上對社會公平的訴求。因而,在加大經濟發展的投入同時,我們必須考慮民主政治、科教文化、衛生事業的齊頭并進,加大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建構完善各種應對公共危機的應急機制,形成調節各種利益沖突的緩沖機制,以及表達各個利益群體愿望的政治協調機制,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讓人民心和氣順,生活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