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清明節
清明節已經過去了好久,可是悼念現場一幕幕沉痛而感人的畫面至今在我眼前浮現,莘莘學子們追悼先烈,不忘歷史,號召人們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話語時時在我耳邊回蕩。
這個清明節我將終身難忘!
今年的清明節第一次作為國家法定節日,大家都放假一天,成了今年第一個"小長假"。對于清明節,大家很難有一個非常鮮明突出的共識.是懷先人?做團子?放風箏?踏青?我們“重新”擁有的清明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面對天真的孩子我又該如何去詮釋清明?
想來想去我決定把《清明》一首古詩帶給小朋友欣賞,想通過古詩讓孩子們對清明節有一些初步的認識。《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然后,逐句簡單解釋詩句的意思。
一首古詩原本只是幫助孩子理解什么是清明,感受一下清明節的氣氛。覺得孩子不會理解太多,因為他們對此不怎么熟悉。活動結束后我發現華天燁小朋友在默默的哭泣,開始我還以為是和哪個小朋友鬧矛盾,我問:“華天燁你怎么哭了?”開始他不肯說原因。小朋友們說他肯定是想媽媽了。我堅持讓華天燁自己說出來原因。華天燁等了一會兒終于說話了:“是剛才老師讀的那首詩,我聽了就想哭。老師我爺爺是不是死后會變小然后再一點點的長大,我不想讓他死……”聽了我的心一顫,我曾經何時也有過這樣天真的想法,而何時心靈開始麻木起來。我對孩子開始肅然起敬,是他又喚起了我的童心。
這個清明又見清明雨,喚起了我對人生、對生命最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