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的由來(通用3篇)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篇1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歷制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篇2
1.親人逝去三年之內的必須正好是清明節正日子那天去,三年之后的可以早去。在清明之前或當天祭祀的元寶以一頂百。而且說了要去就一定要去,要么就別說。
2.“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祖應該在12點以前。忌當天下午15點后祭祖,下午三點之后陽氣減弱陰氣漸重,對體質弱的人不利。
3.正清明的日子忌房事。
4.清明節最忌做壽過生日,老年間的講究是清明節和冬至這兩天出生的人是終身不可以過生日的。
5.外人參加別人家的祭祀很犯忌諱!比如男女朋友關系還沒結婚,趕上清明就陪同別人家屬去祭祀別人先祖,這就很犯忌諱!畢竟不是一家人,外人憑什么祭拜自家祖先,各自祖先降各自的福澤和家族氣運,外人來插一腳是個什么意思,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千萬不要做這么無知的事情。
6.清明只能說安康,祭奠祖先的莊嚴日子不能說“清明快樂”!
7.掃墓祭奠六歲以下的孩子別去,兒童無論年齡大小一律要約束好!有些熊孩子蹦蹦跳跳踩別人或者自家墳頭,還有在墳地亂撒尿的這是大忌中的大忌,墓地也不要嬉戲打鬧,祭祀的過程中不要吃東西,尤其是小孩子!
小孩子氣場弱,怕沾染一些臟東西的話去的時候可以栓根紅線在手腕上,當然有護身的法物那是更好。
8.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照相。
9.清明節祭奠先人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杜絕這兩種顏色,當然本命年例外,內衣可以穿紅的。
10.忌祭祀祖先前沾葷腥、飲酒。
傳統習俗認為,祭祖前應禁食。雖如今對祭祖已沒了那許多講究,但祭祀之前大魚大肉和飲酒,容易沖撞祖先。
11.女性懷孕,經期,或者祭祀之前小產,坐月子。都不宜祭祀祖先!
一方面是這些女性身體虛弱,需要調養身體,宜靜不宜動!二來墳地比較晦氣,這些女性本身比較虛弱,怕沾染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12.忌說先人名諱,清明節忌遠行,忌訪友串門,忌搬家,忌婚嫁。
13.清明節去祭祀前尤其頭發不能遮住額頭。民間傳統認為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蓋住了陽氣弱。
14.清明節不買鞋。
15.忌打擾先祖“鄰居”。
祭祖時拔草、燒紙制造出的廢物,忌隨意扔在他人墓前。若有不慎行為,可口念“得罪”“莫怪”,以求原諒。遠親不如近鄰,別給祖先添麻煩了。
16、掃墓當日如果覺得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莫名的不好,盡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以攜帶一些護身的法物,比較穩妥。
17、不要在家鄉遙祭親人。
如果實在不能到先人墳前祭祀,可以將紙錢放入紙包內,封面寫上逝者的名字、籍貫,在地上畫一個圈,寫上故人姓名,口中不斷重復姓名。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篇3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游。”《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秋千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