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故事
在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這樣的一個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 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二月二龍?zhí)ь^,明代已見此俗。沈榜 《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于奕正、劉侗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zhí)ь^”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有關“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故事。
關于“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 故事一:
農諺“二月二,龍?zhí)ь^”,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qū)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zhí)ь^”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都露頭。”
故事二
“二月二,龍?zhí)ь^,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里愁。”在這泥土氣息濃郁的童謠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后,就給龍母吃了一顆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里無憂無慮,要什么有什么,為什么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送給她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舍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見遠近土地都干裂著嘴巴,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么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獲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么辦法呢?家里的老母親還靠我養(yǎng)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里一撒,一會兒,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濃霧,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里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從錦囊里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云,說:“不用謝我,只求我倆百年合好。”小伙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