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醫節的來歷和發展
【北洋時期的首次抗爭】
北洋時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醫學,而無視中國傳統醫學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采”為由,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西醫)而沒有涉及中醫,則完全把中醫藥排斥在醫學教育系統之外。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消息傳出,各地輿論反響強烈:“教育部定章,于中醫學校之課程,刪中醫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睋P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從此拉開了抗爭的序幕。他說:“今年教育部所頒之醫學專門學校章程,事前既未采集眾議,更未宣布其政見,貿然自訂之而自頒之!逃傞L對此事當負完全責任,延聘海內醫界同人討論此事,先從編書入手,將來即以新編之書為全國醫校講義及參考書!辈⒅赋銮迥┟癯鮾纱沃朴唽W制均以日本體制為藍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其不列中醫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決非“漏列”二字可以遮掩過去。
1913年,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藥。他在接見京師醫學會代表要求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系統時,竟毫不掩飾地說:“余決意今后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接著,江西當局頒布了取締中醫章程32條,與汪遙相呼應。隨后,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規程”、“醫學專門學校規程”和“藥學專門學校規程”,仍摒中醫于政府教育體系之外。于是,中華教育社聯合江蘇、湖北、山西等中醫團體,向教育部提出中醫加入醫學系的要求,但教育部以中醫不合教育原則為由予以拒絕。而對這種情況,上海 “神州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等通函各省征集意見,聯合全國19個省市中醫界和同仁堂、西鶴年堂等藥業人士,組織了“醫藥救亡請愿團”,推舉代表進京向教育部、國務院請愿,力請保存中醫中藥,并將中醫納入學系。連日來,各地民眾也紛紛集會、通電,抗議政府棄中揚西的政策。
迫于壓力,政府一面虛與逶迤,詭詞搪塞說廢除中醫中藥的政策不會實施,一面仍拒絕將中醫列入醫學教育計劃。教育部甚至在批示中明目張膽地將中醫說成“非最新學說”、“非具有完全科學知識”,于是立案“應勿庸議”。國務院的批示與此類似。中醫界的第一次斗爭就這樣失敗了。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內務部頒布了《管理醫士暫行規則》,規定發給醫士開業執照的資格,必須經各地警察廳考試及格領有證明文件者,或在中醫學校、中醫傳習所肄業三年以上領有畢業文憑者;醫士診病必須開設二聯單,匯存備查,如有藥方不符或醫治錯誤,經查“予以相當處分”等。如此摧殘醫生、束縛醫學的條款受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上海中醫學會迅速行動起來,與中華醫藥聯合會召集了有170人參加的大會,大家一致認為審查醫士資格應由醫學會或推出各地名醫主試,而不是由警察廳主試;并通知全市醫生拒領執照,定期召開全國中醫大會,各地紛紛響應。會后派代表赴南京請愿,要求內務部取消《醫士規則》。在一片反對聲中,內務部被迫宣布暫緩實施《醫士規則》。
【國民黨時期的廢止中醫案】
對中醫歧視、摧殘最酷的莫過于國民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