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青少年的基本禮儀
一、從「夾腳拖鞋」談起
還記得去年在白宮發生的「大學女生穿拖鞋晉見總統」的風波嗎?
酷日炎炎的七月中旬,美國西北大學的女子曲棍球隊(Women’s Lacrosse Team),在贏得全國比賽冠軍后榮獲布?偨y召見。當天,這些來自美國知名學府的女學生,竟穿著流行的「夾腳拖鞋」赴白宮晉見總統,結果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女大學生「不懂禮儀」、「不尊重總統」的批評。
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見站在第一排的幾位女學生,穿著深淺不一的去夏最流行的夾腳拖鞋,年輕的臉龐展露出青春燦爛的笑容。誰也沒料到這張照片竟會為她們惹出如許大的風波來。
事后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訪了兩位穿夾腳拖鞋的女學生,問她們為何穿夾腳拖鞋到白宮晉見總統?這兩位女學生不以為然地說:為了那次難得的晉見總統的機會,她們特地到服裝店Ann Taylor挑選衣服,看到顏色正好可以搭配衣服的夾腳拖鞋,就順便買了下來,她們心想:這樣「既漂亮又舒服」,根本沒想到有何不妥;她們并表示:布希總統接見她們時非常親切,根本沒有提及任何有關鞋子的問題,也沒低頭打量過她們的鞋子。
言下之意,仿佛媒體吹毛求疵、多管閑事,社會大眾也未免太大驚小怪了。
不管這些女學生如何自覺委屈、無辜,在莊嚴、典雅、象征美國政府的白宮,穿著休閑的海灘夾腳拖鞋,與一國之尊的總統合照,即使當天她們果真享受到「既漂亮又舒服」的感覺,確實顯得不夠莊重。
當然,女學生們也可以聳聳肩說:「管他呢!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
的確,沒有任何負面的評語足以對她們造成直接的傷害,沒有任何法規律令可以對她們不得體的穿著加以懲罰;然而,所謂「禮儀」,本來就與「個人至上主義」的風格大相徑庭;良好的禮儀往往是「即使我喜歡,有時候也不可以」的一種節制,是對「自我」的要求與規范,更代表了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與涵養。
從一個人的禮節儀表和談吐,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氣質與教養;從一個群體中許多成員的外觀和知識份子的言論,往往可觀察出這個社會(或國家)的公民素質和文明進展。
無論如何,在「夾腳拖鞋」風波之后,美國知識份子立即開始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據美聯社報導,近二、三十年來美國人的禮儀素質大幅下滑,許多人有越來越多不合時宜的行為,把美國人的公共素質拉到了最低點。美聯社的民意調查中,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人認為現在的人比二、三十年前粗魯,美國青少年在禮儀方面的表現相當失敗。
有人認為:美國青少年在禮儀方面表現不佳,父母和傳媒應負很大的責任,許多忙碌的家長和單親父母幾乎沒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孩子基本的禮貌行為,以至于許多孩子連基本的生活禮儀都不懂。
也有人認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現在已為人父母,他們對于基本禮儀并不注重,所以他們的孩子當然也無法理解:穿著沙灘夾腳拖鞋到白宮與總統會面是極不禮貌的事情。
總之,過度的個人中心主義以及美國快節奏、高科技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美國人不再注重禮儀和言行舉止,人們粗魯的行為和言語,替美國社會帶來更為緊張而粗糙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