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青少年的基本禮儀
三、中西合璧的禮儀課程
青少年的禮儀課程應以生活化的方式進行,一方面指導孩子各種禮儀的常識,另一方面則配合課程舉行各種相關的禮儀活動,讓孩子能充分了解各種禮儀,并深入情境,學以致用,時時刻刻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那么,禮儀課程究竟應包括那些內容呢?讓我們從生活的基本層面著手。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上的細節,都是我們每天重復進行的事,卻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部分。舉例來說,用餐時的禮節、公共場所的衣著、打電話、與人應對、握手、搭電梯、排隊、乘車、贊美他人、課堂的禮節………等,都是我們每天必須使用的基本禮儀,至于參加比賽、看電影、開會、表達意見、自我介紹或介紹他人、接待客人、使用公物的禮節,甚至于球場、網路、手機的禮儀,都是不可忽略的基本生活細節,能夠進退有禮、言語得體,自然可以無往不利,贏得他人的敬重。相反的,舉手投足之間粗魯無禮,或是言語失當、穿著不得體,徒然顯出一個人缺乏教養、「暴發戶」般的低俗格調罷了。
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粗魯隨便的言語行為相當無奈,卻又不知如何加以糾正才好,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予以姑息,甚至自我解嘲地說:「美國孩子不都是這樣的嗎?」
美國孩子究竟是否都粗魯隨便,言行舉止失當無禮?這一點我們暫不評斷,然而教養下一代是父母、師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把孩子培育成彬彬有禮、氣質不凡的人,或是放任孩子自由發展成粗野無禮、舉止隨便的俗夫,全在自己一念之間。
再說,美國人未必個個缺乏教養、不懂禮儀,反倒是許多來自「禮儀之邦」的華裔后代,只學了美國低下階層的粗暴無文,卻未學到優雅細致的美國精髓,豈不令人遺憾?
其實,美國的教師和家長亦不乏重視生活教育者,讓我們以美國教育工作者Ron Clark為例,并向大家介紹他所寫的“The Essential 55”一書。
Ron Clark是美國南方人,大學畢業后,他先在北卡州偏僻的鄉下擔任小學教師。當地的學生極為弱勢,資源又缺乏,一般教師都不愿去任教,結果他把他那一班學生教成全國知名的好學生。隨后,他在電視上看到紐約市最貧窮的哈林區的報導,發覺那里的學生更為弱勢,更缺乏資源,他于是決定搬到紐約市,找到電視節目中介紹的那家小學,向校方毛遂自薦。兩年后,那些學生變得彬彬有禮,學習成績亦大有進展。
Ron Clark曾獲「全美最佳教師獎」,前后被美國總統接見過三次。他把他多年來教養學生的經驗,寫成了“The Essential 55”一書(中文譯為【優秀是教出來的】)。書中他一共列出了「超基本班規」五十五條。這五十五條班規并不是教我們如何讓孩子的功課突飛猛進,而是告訴我們「如何指導孩子做人的道理」。 Ron Clark認為:做人處事的道理通了,學業自然突飛猛進。
仔細觀察Ron Clark這五十五條班規,其中包含了「禮貌」、「尊重」、「誠實」、「負責」……等良好的素質與價值觀,更是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例如:
1、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遇到大人,須主動稱呼。大人問你話,一定要清楚回答「是不是、好不好,或有沒有」,或是回答「我不知道」 。不可以光是點頭或搖頭,也不可以「哦」或「嗯」含糊回答對方。)
2、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當別人對你講話時,你的眼睛要一直看著對方;如果旁邊有人發言,你應轉過頭去面對那個說話的人。)
3、別人有好的表現時,要替他高興(如果班上有同學贏得比賽,或有什么出色的表現,大家都應鼓掌恭喜他。)
其他如: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自己有好的表現時,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別人送你任何東西,都要說謝謝;接到獎品和禮物,不可嫌棄;不可主動向師長討獎品;未經許可,不可隨便離開座位………。
以上這些規矩和禮儀,其實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是在教導孩子成為一個自愛、愛人、自重、尊重別人、守規矩、愛讀書、負責任、能為別人著想的好孩子。
說實話,要指導孩子學好各門學科并不難,但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態度,并且懂得應對進退,卻相當困難。因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盡管重要,孩子不一定能夠理解;即便理解了,但「知易行難」,能不能做到還是另一回事。
在美國這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Ron Clark竟能將學生訓練成活潑、健康、守規矩、有禮貌的小孩,這其中除了身教、言教之外,更需要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以及教師毫無保留的付出。 Ron Clark的經驗之談,實在值得天下所有為人師、為人父母者參考。
青少年的禮儀課程除了Ron Clark的“The Essential 55”一書可供參考之外,更別忘了參考我們老祖宗的哲理、儀規,例如:清代李毓秀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而編成的兒童啟蒙書【弟子規】,便頗有參考的價值。
【弟子規】一書所談的其實是極為實用的生活禮儀,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以及「出必告,反必面」………等。這些古訓旨在教導孩子孝親敬長,其中蘊含的是中國人的倫理孝道。而外出時須明告父母要去那里,返家后應面見父母,好讓他們安心,更教孩子要時時體諒父母親的心意,別讓父母有所牽掛。
不過由于時隔久遠,大環境丕變,【弟子規】、【孝經】、【三字經】等古代經典的內容難免有其不合時潮的部份,我們應盡量去蕪存菁,并加入西方的禮儀規矩,力求中西合璧,融合古今,以推動合乎時代思潮的禮節儀規,好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美國自由民主而開放的環境中,學會基本的做人道理,培養優雅得體的生活禮儀。
四、結語
為了培育文質彬彬、端正有禮、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父母師長應盡可能把生活禮儀教給孩子,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知易行難」,怎么教才能被孩子接受呢? 「堅持」應是最重要的原則!大人的堅持深深影響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非常重要;相反的,若連大人本身都不重視,姑息敷衍,因循茍且,又缺乏良好的身教,孩子怎會愿意「找自己麻煩」,遵守這些規矩呢?
讓我們一同努力,把禮儀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讓孩子學會惜福、懂得感恩,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讓我們從小地方著手,不時對孩子耳提面命,不斷地幫他們調整言行舉止,以引導我們的下一代塑造出端莊優秀、身心健康、彬彬有禮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