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其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不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為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教師與學生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作,在和家長的談話中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應該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為師,是一個廣泛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能互相補足,才能共同進步,這何嘗不是件樂事。
以上講的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下面講第二個原因:其次,從深層次剖析,教師的師德要求特別高,也不是社會、政府和本人強加的,而是教師職業性質和教師勞動特點決定的,也就是“經師”與“人師”的高度統一。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當“人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那么什么是“經師”和“人師”呢?他說:“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采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如果只傳授點知識,忽視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由此可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所以說,教師的職業精神正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一所學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保證。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職業精神。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聯系學校實際,講講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職業精神呢?
二、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
1、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所承擔的重任是培養和造就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獻身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的事業。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好壞“簡直可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之治亂”。因此,教師必須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去熏陶、教育、培養學生產生愛國主義之情,樹立報國之志,付諸報國之行,偉大導師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
我國著名科學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學習研究胚胎學,當時中國國家地位很低,其它國家的每個學生都不把童第周這個中國學生放在眼里。童第周和一個學習經濟學的俄國青年皮諾住在一個房間里。一天他做實驗回來,皮諾搖晃著腦袋譏笑他說:“哈哈,我一看到你,就想在你的國家,東亞病夫……哈哈……東亞病夫……”童第周聽了,壓不住滿腔怒火,像頭怒吼的雄師,走到皮諾面前,大聲地斥責他:“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你聽著,從今天起,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我和你一起去學胚胎學,比比看咱們誰先取得學位。”皮諾張口結舌,一句話都答不出來。童第周憋著一般勁,在日記中寫下他的諾言:“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光!”后來他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后,他拋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沖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2、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服務精神,犧牲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是教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反映。教師的奉獻精神體現在,熱愛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為金錢所動,不被權勢所屈,甘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無怨無悔地傳授給學生。千萬不要把教書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須獲得利潤等同。
3、愛崗敬業精神
愛崗敬業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它凝聚著教師的多種精神,“愛崗”就要有務實精神,“敬業”就要有奉獻精神。作為教師必須“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對學生傾注全部心血,甚至對個人利益做出重大犧牲,用自己的先進思想和高度責任感,教育影響和感染學生,既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又要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樹立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血汗澆灌桃李愛崗敬業精神。
4、開拓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