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4、四個關系:家務與工作的關系、份內工作與份外工作的關系、吃虧與便宜的關系、提出意見與尊重人格的關系
當今教師家庭大多雙職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務與工作的矛盾時會發生,但能否妥善處理這對矛盾,與其說是個工作問題,不如說是個師德問題。許多教師工作很出色,難道他們就沒有家務要做,難道他們的家務成了大問題?關鍵在于崇高的師德、強烈的責任心。因為人的彈性和潛力是很大的,在公與私的關系上,一定要有個正確定位。
育人工作群體性與個體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職性個體性工作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全校性集體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幫互助。當然,強調合作統一,并不否定個性張揚和個體積極性的發揮,這是群體性工作的前提基礎;但要真正張揚個性發揮個體工作積極性,其實也絕對離不開充滿凝聚力的工作群體。因而,教師必須辯證地把握份內與份外的界定,尋找集體工作與本職工作的融合點。
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的利益驅動心理愈來愈強烈了,這本無可非議。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學校都無法完全做到計件計時付酬,吃虧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時常發生。如果形成斤斤計較的習慣和風氣,那么,這個學校一定會流言蜚語是非多,散散懶懶閑人多,而且,總感到自己吃虧的老師經常處在一種心態不平心情不佳的狀態之中,這種人必然影響了工作,又損傷了身心。所以,我建議,我們做老師的真的需要有一點超脫的東西,要有點阿q精神,吃虧就是占便宜。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得了得與失關系,才能尋找到心理的平衡點,人生的平衡點。
學校是知識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與參政能力、議事能力相對較強,有看法要說,有意見要提,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場合,不當方式,那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意見批評,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對方,導致好心辦壞事。這里實際上也存在一個修養問題。所以,批評、指責必須注意場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為前提,以有利工作為宗旨。當然,也不能當“好好”先生。
5、五個自覺:自覺學習、自覺守紀、自覺清廉、自覺共事、自覺創新
亞圣孟子曰:“人不學不如物”。經常學習可以明確是非,擺正關系,提高素質,增強后勁。做老師的更要學習,古人云:教育者當先受教育。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每天看看電視報紙,瀏覽網絡信息,經常訂閱二、三份教育雜志,每年研讀一兩本專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國十佳教師說得好,老師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學一點,知識面要寬,要不斷更新,這不僅有利于教書育人本領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強自身師德的人文底蘊。特別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的生命周期縮短,不更新知識就會被淘汰;知識經濟又呼喚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老師才有可能帶出高素質的學生。教師要提高素質,必須從自覺學習抓起,否則,長此以往,走進課堂必然誤人子弟。這樣的教師,何德之有!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種文明的地方,沒有法紀是不堪設想的。在倡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師們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上班紀律、辦公秩序、會議要求、教學規程、考評制度等等是學校最顯性也是最為剛性的法紀。無法無紀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師不可能出色完成艱巨的教學任務。況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話來說,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一個漠無法紀的老師是無論如何帶不出法紀嚴明的學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當然,絕大多數教職工從內心深處講,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個松松散散的集體之中的。
學校權不大,錢不多,清正廉潔易做到。但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教師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物利私欲也存在。因而,特別是有采購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與家長接觸的班主任,要占點小便宜的機會還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師德規范第七條就是廉潔從教。兩袖清風,一身傲氣,是千百年來教師的一貫形象。
中華民族既有傳統道德中“和為貴”的思想,反映在師德規范中第五條:團結協作;但又有封建社會傳承下來的“文人相輕”的陋習。所以,我們千萬要提防。一所學校,一個年級組,一個辦公室,就是一個家庭,產生了隔閡,大家都不愉快。和氣、和睦、和諧應當成為我們追求的人際氛圍之目標!具體化一點,就要做到三個不:不自以為是,不小瞧人,不背后閑言碎語,用魏書生的話說,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個團結協作、真誠相待的教師集體中,才會有群星燦爛。
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從為民族復興作貢獻這一師德高度出發,自覺不斷地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特別是要通過我們人人在做的學科教育,幫助學生感受新的學習理念,探求新的學習方法,萌發新的學習情趣,發現新的學習問題,構建新的學習模式,獲得新的學習能力等,從而幫助學生積淀起一種敢于創新求新的思維品質,為其今后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6、六個意識
1)師表為范―――師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