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獻血容易用血難影響公眾積極性
圖為春節期間,山東鄒平市民積極到采血站獻血,以應對節日期間用血高峰。據悉,該縣春節期間醫療單位用血量比平常增加1/3以上,此次獻血量超過100萬毫升。
1血荒逐漸蔓延至全國
隨著各類手術量的增加,血液供不應求、擇期手術需要排隊的現象更加突出。用血量較大的手術,多需患者家屬“互助獻血”
春節前夕,河北廊坊的楊先生因患胃部腫瘤,住進北京某三甲醫院。手術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漿,沒想到醫院竟然沒血。近幾年,北京各大醫院“缺血”情況一直存在,用血量較大的手術多需患者家屬“互助獻血”。
楊先生的兒子和他的一名親屬分別提供了400毫升血液后,還缺400毫升。打遍電話,再也找不上一個能獻血的人。最后,還是花了1500元,從“血蟲”那里買了400毫升血。楊先生雖然心疼兒子,但還是無奈地接受了現實。
據了解,在血荒最嚴重的時候,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庫存不足2萬毫升,是應達庫存的1/20。醫院每天儲備血量,連一臺手術都滿足不了。無奈之下,有的醫生親自帶著危重病人的申請,來到血液中心取血。
從去年12月開始,南京一些醫院陸續接到“限血令”。南京市第一醫院一天的用血量最少要1萬多毫升,a型血和o型血最缺乏。血庫負責人介紹,原來向血站申請多少,就會給送多少,但現在最多只給1/3的量。
南京鼓樓醫院血庫負責人介紹,去年醫院只有春季和秋季大約兩三個月時間不缺血,血站每天只給少量的急診用血,只能滿足車禍、大出血病人的緊急用血。
上海市血液管理辦公室的網站上,a型、o型血輕度緊缺的黃色預警信號一直醒目地滾動著。上海市醫院都在根據預警減少源頭支出,但這只是緩兵之計。隨著各類手術量的增加,血液供不應求、擇期手術需要排隊的現象更加突出。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梅雪說,用血限制得越來越嚴了。一般來講,當患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色素的含量低于6克時,就屬于貧血,需要輸血。但現在一些慢性貧血、血液病、癌癥晚期患者只有當血色素低至兩三克,甚至危及生命的時候,才可能輸上血。在處理急診大出血病人時,以前有可能給患者一次輸800—1000毫升的血量,現在一般只有兩三百毫升。很多時候,不得不讓患者通過互助獻血的方式保證用血量。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嚴重。血荒逐漸蔓延至全國,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緩解,血荒已經成為常態。
2無償獻血“靠天吃飯”
血液供給量增長的速度,不及臨床血液需求增長的速度。按醫療服務量的增長測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約12萬人獻血
春節前夕,由于高校學生放假和農民工返鄉,南京街頭采血車的業務冷清了許多,血庫也再度緊張起來。南京市新街口一輛采血車上的工作人員介紹,從上午9點半到晚上9點半的12小時內,一般只有20—30人獻血。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血液中心分布在城區和郊區縣10多處采血點,每天只能采集100人左右的全血,有的采血點甚至一天采不到1人。
血液是一種特殊的稀缺資源,目前還不能利用科學技術人工合成,不能大規模生產,適齡健康人群的無償捐獻是臨床病患用血的重要來源。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強調,血液不宜大規模長期貯存,血小板最長保存5天,全血最長35天。血液的特殊性在于人體是唯一的供給渠道, 血液供應緊張的情況不易緩解。
目前,我國血站的庫存血液100%來自無償獻血。無償獻血被認為是“靠天吃飯”,天氣好壞對獻血量多少有直接影響。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西單圖書大廈采血點算是北京獻血量最大的血站之一,一般來說,天氣好的時候,每天會有100人左右獻血。若碰上下雨、下雪、刮風等惡劣天氣,獻血人數會驟降到40人左右。“五一”、“十一”等節假日,因人流量增加,獻血人數高的時候能達到每天300人以上。 “靠天吃飯”的街頭采血量,在逐年遞增的用血需求面前捉襟見肘。郭燕紅說,血液供給量增長的速度不及臨床血液需求增長的速度,我國無償獻血的工作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血液的需求區域和流向不太均衡,這與醫療資源的布局不平衡是相關的。
安徽省血液中心主任馮書禮認為,由于血液資源和庫存時間的有限性,臨床用血的供需矛盾仍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短期內臨床用血緊缺的情況也無法避免。隨著醫保體系的完善和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量逐年增加,臨床用血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馮書禮坦言:“從安徽的情況來看,xx年1至11月份,血站總體采血量和獻血人次比上年增長了5%和8%,但是這一速度仍然遠遠趕不上臨床用血需求的增長速度。由于人員、設備、采血點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采供血資源配置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期。以目前的硬件條件看,安徽整體采供血的增長幾乎到達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