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獻血容易用血難影響公眾積極性
“”期間,我國自愿無償獻血人次由xx年的675萬增加到xx年的1180萬,增幅達到74.8%;年采血量由xx年的2295噸增加到xx年的3935噸,增幅達到71.5%。臨床用血中自愿無償獻血比例達到99%。然而,血液供應增長仍跟不上需求增長。xx年與xx年相比,手術人次增長18.6%,而采血量增長只有7.7%。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指出,目前,全國年采血量為3935噸,每天需要約7萬人獻血,按醫療服務量的增長初步測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約12萬人獻血。但目前供需之間尚存在較大缺口。
我國的人口獻血率僅為8.7%。,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的標準仍有差距。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介紹說,我國血液事業發展需要經歷五個階段:血液買賣、以計劃為主的義務獻血、以流動獻血為主的無償獻血、以預約獻血為主的無償獻血、以固定獻血為主的無償獻血,而目前我國剛剛基本實現自愿無償獻血,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3 獻血容易用血難
醫保政策和獻血政策沒有接軌,導致了異地用血報銷困難等問題。建立公開、透明的獻血用血機制迫在眉睫。
5年來,家住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的李先生在廣州、北京等多個城市獻過血,每次都是200毫升。但愛人手術住院想用血時,卻發現優惠政策很麻煩。李先生必須先支付近千元的用血費,再拿著身份證、獻血證、住院明細等到區縣獻血辦報銷。
“獻血容易用血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獻血者的熱情。在不少獻血者看來,讓自己和家人免費用血是主要的獻血理由。但實際上,因缺少全國聯網的獻血信息系統,獻血者用血時不能在醫藥費中直接扣除,而需先墊付用血費,然后拿著獻血證到獻血地區的衛生部門報銷,整個過程非常繁瑣。此外,城市居民大多享有公費醫療或醫保,免費用血的激勵制度對這些人群沒有吸引力。
劉江指出,醫保政策和獻血政策沒有接軌,導致了異地用血報銷困難等問題。將來可考慮簡化程序,例如采取網上銀行支付等。
血液中心是公益機構,無償獻血毋庸置疑,但用血時為什么要交錢呢?不少市民想不明白,200毫升“愛心血”在醫院的價格卻高達300元左右。其實,這是血液從采集、保存、檢測到運送等環節支付的成本費。一些獻血者擔心有可能會“白獻血”,希望獻血的用途能夠告知。專家認為,從公眾的這些疑問看來,建立公開、透明的獻血用血機制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