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額條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名稱
大班額條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
本課題研究項目于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立項,課題編號為:125ywx-2544。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國民經濟的突飛猛進,撤點并校的實施、退耕還林和土地流轉,農村剩余勞動力猛然增長,從而使大量家長學生由農村流向城鎮,為了盡可能多的解決農民工孩子的就學問題,大班額班級成了普遍的現象。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教育的發展、標準化學校的建設、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具備優厚教育條件的學校已成為家長的首選,導致很多學校一直存在“大班額”問題,特別是欠發達的農村城鎮小學,大班額普遍存在。
隨著班級學生人數的增多,學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隨著年級的增加不斷擴大,而我們教師在有限的課堂內對學生的關照度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不斷降低,特別是那些坐在后排的學生不注意聽講,有時候連老師講課都聽不清,更談不上與老師進行交流,從而使精細化教育、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成為空談。教學實際中,一些探究活動課、實踐試驗課因為人數較多受到影響,嚴重妨礙了新課程目標的落實,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這一課題的提出及研究是勢在必行的。
三、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國外的教育水平較高,小班授課已是普遍現象。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居住相對集中,想要快速的實現小班教學,不太現實。國內目前因材施教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各位教育前輩們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總結,但是每個人面對的學生和問題是不同的,針對目前大班額中兩級分化嚴重的這一現實,這一課題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使學生潛能得到發展。
(二)、通過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三)、通過因材施教,縮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在大班額條件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性格特點,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釋放,并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通過進行大班額條件下因材施教這一課題的研究,在自己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自己在大班額條件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三)、通過該課題研究,得到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實踐,縮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
本課題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簡單地說,就是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
如何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材”的問題。先來研究“材”,才能有效的開展“教”的過程。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只有先了解了學生,才能開展自己有效的教學活動。從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測試手段,依據學生的將學生分層后因材施教,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
其次,進行“教”的過程。在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各個層次的能力,對各個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課堂上的提問,隨堂測試等等,并注意把握難易程度。
再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施”的環節很重要,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采用“班級導學,小組議學,個別輔導”的原則,對領悟能力高的學生,給予適時引導。對反應慢的同學,加以詳細解說。
最后,再說說“因”吧。有因必有果,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我們要學會從“果”中找出與“因”之間的聯系并加以分析,再制定相對應的“施”的方法,從“教”的結果中找出“因”。然后不斷地循環,才能不斷地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我們只有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的剖析自己,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能走向成功。我相信,通過這次課題研究,自己一定會收獲很多。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我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展開我的課題研究。
(一)、觀察談話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直接的、系統的、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將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個性特點了解掌握。
(三)、個案研究法。把單個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并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后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學生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