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新課程的核心內容,是關注學生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高中新課改實行以后,學校綜合分析了各種情況,決定在全校推行“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以此為抓手,進一步推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轉變、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一、推行“學案導學”的必要性
在相當長的一段的時間中,我校和許多學校一樣,把提升課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題海戰、一言堂和拼時間、死讀書”上,盡管把教師和學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極致,也在特定時期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這種輕視主體違背規律的課堂終究是效率低下的課堂,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嚴重制約著學校“大面積高質量”提升辦學水平和提高學生能力目標的實現。
在學習、實踐和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理清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學的主體必須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有效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引領;有效教學不能忽視個體的差異。在參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學校經驗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決定在全校推行“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
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含義及編寫
“學案”就是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學生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編寫的供學生課外預習和課內自學用的書面的學習方案。“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啟迪引領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解決,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發展的有效途徑。最終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優化課堂模式。其操作要領主要表現為先學后教、問題探究、導學導練、當堂達標。
概括起來說,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個構成要素,即:“學案、導學、探究、點撥、練習”。
1.“學案”由學習目標、知識結構、認知方法和技能訓練四個要素組成。教師設計學案時,首先根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和學生活動內容,著力點放在“學習活動設計”上,它包括學習內容和學法指導,如觀察、聯想、對比、歸納、思考、討論等;還要擬定培養學生何種思維方法,訓練何種能力,指導何種解題方法等,要準確、具體,使靜態的學習內容動態化。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不同,認知水平的高低層次,通過啟發性,趣味性等問題設計和學案的情景設計,使學生進入角色,激起興趣,達到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2.“導學”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導”,教師要立足于“主導”地位,即創設情境、明確任務;組織學習、適時點撥;合理評價,情感推動。二是“學”,其中包括掃除顯性障礙和找出疑難問題,也包括對教學內容要點的梳理和重點目標的明確。應當注意的是,這里的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自學服務的,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
3.“探究”是學習的靈魂。通過實驗探究,學生可以弄清事物規律的來龍去脈,對疑難問題有所分辨,在知識上有所收獲,在思維上有所啟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分小組探究,個人探究、小組之間交流與合作等。不管哪種方式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點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依據小組反饋和自己收集的學習信息,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當然,點撥并非代替,教師應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抓住難點,當點則點,當撥則撥,因勢利導,致力于引導學生自求頓悟。
5.“練習”可以是個人自練,小組互練,限時訓練或考試檢測。無論哪種訓練方式,都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要有梯度和針對性,實現鞏固“已學知識”,有所創新的目的。
三、“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
“學案導學”實施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和多邊活動的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訓練是主線,能力培養是主攻方向。
上課前或自習時,老師把編寫好的“學案”發給學生,以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把握學習主線、學習重點,查詢疑惑知識。由于“學案”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難點解釋、問題探究、學法指導、思維拓展等內容,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自學,能有效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起到“導學”的功能,易讓學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同時,教師必須適量分層抽查學案,及時了解學生預習情況,把握學情,及時反饋學生的自學情況,更好的引導學生課上完成學習任務,將存在問題有效解決。使學案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做到以學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