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稿
5.校園文化活動不同引發的矛盾心理
相當一部分新生認為學習好則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飲食,其他時間都應用來學習。還有一些人認為,不管什么活動都想參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爭當,其結果將是徒勞無益、適得其反。也有些人為人處事好高騖遠,不熱心于參加宿舍、班級的活動,總希望能在院、系活動中展現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長、班干部,一心只想當校、系學生組織的主要干部等。
這些都是錯誤的思想,都是不健康的心態。現在我們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因為有很多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只有通過真實的參與才能成長。另外,活動也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所謂365行,行行都能出狀元。但這并不意味著全部的校園活動都要參加,越多越好,相反地,我們主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要適可而止。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大學生將來服務于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重要“資本”。大學生應該以“學”為本,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在這一前提下再用一定時間和精力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既要求積極主動地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從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又要做到適可而止,真正“以學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在學習好的前提下再去參加一定的校園活動。
6.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厭學心理
一些同學容易受到高年級同學的影響,你玩我也玩,你談戀愛我也談戀愛;還有一些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所謂的“搞導彈的不如賣雞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即“知識貶值”論的觀點;還有一些同學認為反正我家里有錢,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沒關系;有些同學的家長自己就是開公司搞企業的,因此認為畢業后在父母的企業安排一個位置就可以了,覺得讀書無用而且辛苦,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習動力不足。
那么,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只有明確了“我到底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要上大學”等根本問題,學習動力不足才能徹底解決。“不能自立,就不能成長”。每一位大學生的成長,都要經過中小學時代在家庭生活中的依附成員,到大學生活成為半獨立的成員,再到畢業后走上社會崗位,成為合格的、完全獨立的社會成員,這是人生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轉化過程。西方一位學者這樣說過:“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需要站起來,四面觀望的學習。”所以請你們站起來,向社會,向生活,向歷史,向未來的各個方面放眼展望,“我適應干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將怎樣去干?”在展望中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樹立一個合適的目標,就為這努力奮斗,實現你的自我價值吧!
7.務實型學習風格帶來的急于求成心理
一般來說,這類學生都想知道學習一段時間之后的效果,一旦學習的效果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缺乏學習動力,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事實上,學習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比如英語的學習,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到效果的。希望能與人用英語交流,如果學習技能比較優秀的話,可能就在三個月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過了這一段時間之后,可能又會覺得收效甚微。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但是,當自己的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效果就會逐步的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有遺忘的,而且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然后趨于平穩。比如說:第一天,我記住了10個單詞,第二天我就只記住4個了,到第三天就只剩3了,但到第六天可能還是3個。這就說明了我們在學習中及時復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