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冬至吃什么
安徽人冬至吃什么,安徽的冬至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安徽人冬至吃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一、吃冬至面“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在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二、喝老母雞湯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來臨。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雞湯也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習慣,因為中國冬至進補的習慣,老雞湯則一直被認為是冬至進補的最最佳食品。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簡單,將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凈切塊;再 放入鍋內,加水少許,煮熟后搗爛成泥狀;將南瓜泥內加入蔥妻末、精鹽、米粉,拌勻; 手上沾點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約3厘米厚的粑粑狀,入籠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糊
將老南瓜洗凈,切塊放鍋里煮至爛熟,再加以面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后即可吃。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熱身,價格又便宜,是很適宜的食物。
五、吃南瓜餅
南瓜去皮,去心、籽后切成片狀,放在籠內蒸熟。然后壓干水分,加入白糖、面粉和勻,成圓餅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鍋內炸制,待熟呈金黃色即可。
六、掃墓以及墓葬整修
在冬至日的前后或冬至日那天,給親人掃墓,包括給墳墓除草、清掃垃圾、獻花、祭祀等過程,來表示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相關閱讀】
嘉興“桂圓燒蛋”: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貴州狗肉:現在北方,貴州等地區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蘇州釀酒: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不僅能夠驅寒,更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愿。
長沙霉豆腐: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后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腌四五天后掛當風之處晾干,然后用木屑、谷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掛柴灶上熏煙。
杭州人冬至“一天三頓吃年糕”: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寓意年年長高。
北方餃子和餛飩: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后可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寧夏:“頭腦”: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不過在冬至這一天,羊肉粉湯不叫羊肉粉湯,而叫另一個古怪的名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