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是什么來歷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唐朝以后,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jié)開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德江寧縣志》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游待市稱為“走月”。
關于中秋節(jié)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nèi)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后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tǒng)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后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
月餅是中秋節(jié)必不可少的美食。月餅是圓形的,有團圓之意,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象征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是遠在他鄉(xiāng)之人寄托思念家鄉(xiāng)、思念 親人之情的象征。人們在這一天會以月餅、瓜果祭月,祈盼豐收、幸福、團圓。在我國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后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北方的突厥,歷盡艱辛大舉進攻數(shù)次后,終于在當年的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zhàn)數(shù)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面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jié)日。
另一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源于元末明初,相傳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八月十五起義。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今天,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贈送親友,聯(lián)絡感情。
【拓展閱讀】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節(jié)的習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賞月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