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行游記:葉家沖村今昔
20xx年12月13日,我們這群忘年交董盛雄,徐少明,蔡衛(wèi)東,馮敬中等受好友蔡德友的邀請,乘上各自的車,浩浩蕩蕩地看夢寐以求的白蓮河抽水蓄能。
白蓮河抽水蓄能水庫處羅田縣白蓮河鄉(xiāng)葉家沖村,集水面積27100平方米,正常蓄水位308米,比我老家華桂山的海拔還要高。庫區(qū)周圍邊長7公里。明亮清澈的庫水倒映周圍的青山,使山水一色,閃亮發(fā)光的民居,環(huán)天庫的水泥公路,潔凈寬敞,白鶴翔集在水庫周邊的枝枝杈杈,與庫面上的朵朵白云媲美。同行中,時而有友人發(fā)出感嘆,在這里擇地棲息不知有多美,或百年歸世后,來這里歸土,更是其福后人。
今日的葉家沖村,與四十年前的葉家沖村相比,簡直是翻天覆地。四十年前,我隨民工營在白蓮河鄉(xiāng)一個不知名的村莊里駐扎,每天在葉家沖村和月山村的山坳中鑿石眼,放山爆,那時的這里都是高山野嶺,一顆顆裸露烈日的巨石,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陡。我們腰里系著大粗繩,吊在懸崖間,手舞八磅的大鐵錘,成天揮汗如雨,天天如此,也不知累。
即使有時不打炮眼,就用板車,從月山的石料場中,搬上100多斤一個的粗塊石,一板車要拖上滿滿的大塊石。二人一車,從白蓮水庫大壩之上,順著下壩的土公路,土公路的坡度在60℃以上,二人如不緊緊撐住板車,板車可隨時失控放馬,威脅我們的生命安全,我們成天都是命懸一線。
當時工地死一兩個人是常事,曾有對青年男女在月山石窠中幽會,一陣山爆驟響,他們就這樣殉情于飛石中,白蓮河的工程雖然造福后世,但也血染那個時代。
那時的葉家沖村民住在高山野嶺中,靠賣柴和山貨為生。他們到白蓮河街,要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坐水庫里面的小木船,劃上岸,一擔柴到白蓮河街,身上的衣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饑餓難耐。村民都骨瘦如柴,臉上總是掛著蠟青。今天的葉家沖村民,住在小洋樓里,后院有果園,前院有車庫、草坪、花壇,圍墻外面就是環(huán)庫的水泥公路,波光粼粼的寬闊庫面,映照群山下的一排排民居,這里象天宮,又象龍宮,無不使游人眼饞,葉家沖村迎來了今昔40年的巨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