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專業大學生城市與建筑認知實習報告
在紀念性建筑設計中,樹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樹木和水給人寧靜之感,更能讓人思考生命與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征集方案中,獲得第二名的英國david chipperfielc設計的方案中個地面部分全是有樹木和水面構成,只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體部分中。
在整個紀念區中,從大部分的游覽者身上看,紀念區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紀念和震撼效果。個人認為,就現在而言,過于夸大建筑的體量和過于明顯的彰顯紀念意義反而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忽視感與回避感。
三、傳統居住游憩空間
1.園林——拙政園
時間:7月5日 地點:蘇州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東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間,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占地5.2公頃。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園林博物館。園林布局以水為主,環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構成。東部布局則以平岡草地為主,并配以山池亭閣,視野相對開闊。
中部是全園精華所在,面積18畝半,水面約占三分之一,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臨水建有形體不同,高低錯落的廳堂樓榭。原來供園主享樂生活用的建筑物,如遠香堂、玉蘭堂、香洲、小滄浪、等,集中分布在園南靠近住宅一側,是住宅的延伸。園北部則山池樹木并重,以建筑輔之。遠香堂是中部的活動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間,周圍環境開闊。
總結之,拙政園有以下幾個特點:
a、因地制宜、疊山理水。園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疊而成,皺瘦漏透。水以曲見長,靈石點綴。盡可能多的采用曲線,與西方園林的規整嚴謹大大不同。進門用一黃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開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對景,以求步移景異;眾多建筑在窗戶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徑深與光影的變化。
b、 綠樹荷香、色調天成。植物眾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顏色變化增加了豐富性。
c、庭院錯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種建筑形式,廳、堂、橋、亭、臺、樓、閣、榭,置于水體、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 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園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園中主人附庸風雅之地,匾額、楹聯、石刻、題字都是文化與智慧的表現。
2.甘熙故居
時間:7月2日 地點: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廳15、17、19號以及大板巷42、46號,是南京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這篇古建筑群有四條明顯的中軸線形成四組多進穿堂式建筑,各組建筑間有備弄與腰門相連,同時所有后門均與后花園相通,充分體現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現一定科學性和合理性。整個建筑嚴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級觀念,典型的表現是窄小而高墻聳立的備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時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風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細節表現了傳統民居的科學與智慧,帶有徽派建筑的風格。例如,大廳對面墻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蘆席乘涼;室內有隱蔽的水井在夏天納涼,保存瓜果蔬菜;跑馬樓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墻角留白處栽一株芭蕉,即填補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