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十二)頤和園: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的前身乃為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清漪園,后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同遭嚴重破壞,光緒十四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此園,改名“頤和園”。頤和園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94公頃,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走進頤和園,我感受到了它規模的宏偉,我們看到了殿中經百年而不變色的景泰藍器具,參觀了慈禧住過的地方,經過導游的講解,也了解到一些歷史故事,及感受到慈禧的聰明之處。真是受益匪淺!我們還游覽了有名的玉帶橋、十七孔橋領略到古代建筑的精華。
(十三)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是中國第一座天文館。該館分a館和b館兩部分。我們首先參觀了a館,在a館展廳,首先看到了著名的用來證明地球自轉的儀器—“傅科擺”。通過展廳里的各種模型和展牌,我們進一步認識了有關地球的各種知識,如星象圖,我國的星座體系,二十八星宿,四象,三垣,還觀摩了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月相形成的模型這讓我更直觀形象的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運動。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蔡司天象館。它的設計與播出的宇宙探秘把我們帶入不一樣的境界。如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之后我們來到b館展廳,那里有通過游戲來認知的各式各樣的設備讓我們在學中玩,玩中學。還有古觀象臺陳列的清代8件巨型銅質天文儀器讓我們領略到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及其制造的工藝精湛。
(十四)中華民族園:輪子秋中華民族園分南北兩園,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筑民俗風情歌舞表演工藝制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中華民族園將中國56個少數民族匯集在一起,每一個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文化吸引著游客。 ( ) 該園展現了中國各民族的56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景觀建筑。建筑形式涵蓋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欄式、窯洞式、帳篷式、碉樓式、干井式、天井式、獨院式、吊腳樓、土掌房。由于在選樣設計建材建設習俗等方面嚴格遵循文物復制的基本原則,無疑使這批民族建筑具有文物性,為建筑學人類學博物館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游覽中華民族園,我們有選擇的欣賞了一些少數民族的表演活動,觀看了各民族的建筑及風俗習慣。感受到了我國幅員遼闊的異域風情。
(十五)八達嶺: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個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豪言壯語顯示出萬里長城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整個人類的驕傲。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與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于世。
三、結束語:
經過八天的野外實習,我看到了許多,認識了許多,感受了許多,學到了許多。通過游覽鴿子窩公園、柳江盆地、老虎石、石花洞、天文館我看到了許多課本中學到的實物景觀,這讓我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通過游覽柳江盆地、植物園、頤和園、天文館、中華民族園我認識了許多課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通過看展牌介紹,觀察實物而新認識了一些新內容,增進了我的課外延伸知識;通過游覽山海關、老龍頭、世界公園、中華民族園、八達嶺我感受到了許多人文景觀,異域風情,民族特色,建筑的魅力。通過八天的實習我學到了許多課內課外知識,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課本上的很多理論在實際中得到驗證,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鞏固了學習成果,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如做筆記時應該用鉛筆繪粗略圖、素描,用心聽老師講解認真記下要點,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認真學習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僅學到了許多,更拉近我們同學間的距離,同學間互相幫助增多了接觸機會,加深了友誼,使我們的集體更加團結、友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