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自從八十年代后,區(qū)內先后有合肥工業(yè)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30余所院校來此實習。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業(yè)大學承擔的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地球科學專業(yè)群巢湖實習基地的建設》的研究和實施,深化了科研程度,豐富了教學內容,積聚了教學資料,并使得該教學基地能適應于大地學專業(yè)中不同專業(yè)的教學需要。
第二章 測區(qū)地質
第一節(jié) 地層
巢北地區(qū)在地層區(qū)劃上屬揚子地層區(qū)、下?lián)P子地層分區(qū)、六合—巢縣地層小區(qū)、巢北沉積區(qū)。區(qū)內地層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疊統(tǒng)發(fā)育較為齊全;特別是下三疊統(tǒng)剖面完整,露頭連續(xù),化石豐富,是國際地科聯(lián)印度階和阿勒尼克階“金釘子”被選層型之一。也是進行科研、教學、地質旅游的良好地區(qū)。從志留系的高家邊組到三疊系的東馬鞍山組,在實習區(qū)內出露較好,化石豐富,是實習的良好地區(qū)。
本區(qū)地層總厚度達3485—4397米。由于地層年代久遠,包括奧陶系在內的較老地層在本區(qū)沒有出露。觀測地層按地層時代由老到新依次敘述如下:
一、 古生界
(一)志留系(s)
本區(qū)志留系發(fā)育下統(tǒng)高家邊組,中統(tǒng)墳頭組,缺失上統(tǒng)茅山組露頭分布較廣,出露較好,一般都組成背斜(如鳳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邊組
巖性藍灰色粉砂質泥巖,夾有少量粉砂巖和極少量細砂巖,巖性軟弱易風化,風化后呈褐黑色、灰綠色等,地層厚度達300m。
2.墳頭組:
區(qū)內墳頭組在甘露寺和獅子口出露較好。
下段:黃綠色中厚至厚層石英細砂巖、泥質細砂巖夾粉砂質泥巖、薄層頁巖。砂巖中各種交錯層理、波痕等沉積構造發(fā)育。底部以一層厚約10cm的巖屑雜砂巖與高家邊組互界。厚約250m。
上段:黃綠色薄至中厚層泥質細砂巖為主,成分不均一,具蟲跡構造。厚大于20m。
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連續(xù)沉積、整合接觸。
(二)泥盆系(d)
本區(qū)泥盆系缺失下統(tǒng)和中統(tǒng),僅發(fā)育上統(tǒng)五通段。
五通組,分布較廣,露頭良好。厚約176m。按巖性及組合特征分五段。
五通組(d3w)
砂礫巖段:為灰白色中厚至厚層礫巖、中—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夾薄層泥巖。礫巖4—5層,礫石以石英巖、燧石為主,含少量細砂巖、粉砂巖、條帶硅質巖等礫巖。粒徑通常1—2cm,少數(shù)為大于5cm。礫石分選性較好、磨圓度較高,多滾圓狀、次圓狀,部分為次棱角狀,厚約21m。
石英砂巖段:為灰白色中厚—巨厚層中細粒硅質膠結的石英砂巖夾薄層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交錯層里發(fā)育,厚約52m。
砂泥巖互層段:下部為灰黃、灰白、灰紫色薄層粉砂質泥巖與薄層至中厚層石英細砂巖互層,中間夾有粗粒石英砂巖,偏上夾有一層粘土礦,厚約65m。
細粒石英砂巖段:灰白色巨厚層細粒石英砂巖,交錯層理發(fā)育,厚約15m。
細粒石英砂巖夾泥巖段:灰褐、灰白、灰黃色中至薄層鐵質膠結細粒石英砂巖夾薄層泥巖為主。靠下有一層灰黑色粘土礦層,偏上夾有一厚10—15cm的褐鐵礦層。厚約23m。
本組含大量生物化石:鱗木、葉肢介。
五通組與下伏中志留墳頭組平行不整和接觸。
(三)石炭系(c)
本區(qū)石炭系發(fā)育較為齊全,分布廣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統(tǒng)包括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缺失老虎洞組;下統(tǒng)為黃龍組、船山組。
分組描述如下:
1. 金陵組
本組厚度7.5米,按巖性分上、下兩段。
下段:灰黃色泥巖夾粉砂巖,局部含鐵質,厚1米左右。
上段: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微晶、細晶灰?guī)r。
本組于下伏五通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2.高驪山組
本組在區(qū)內相變顯著。按巖性可大致三分,厚約13米。
下段:土黃色、灰綠色、紫紅色、紫褐色的雜色泥頁巖,厚約4.5m。
中段:黃綠色、灰黑色灰?guī)r夾薄層細砂巖,厚約4.3m。
下段:土黃色中厚層狀細砂巖,厚約5m。
本組與下伏金陵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3.和州組
按巖性分為上下兩段,厚約27米。
下段:厚層狀灰?guī)r與灰紫色薄層泥巖重復出現(xiàn),形成五個旋回。上段:灰色微帶肉紅色生物碎屑泥晶灰?guī)r,頂部為爐渣狀灰?guī)r。
本組與下伏高酈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4.黃龍組
肉紅色、灰白色泥晶灰?guī)r,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體顆粒組成,致純致密堅硬主要為水泥原料,厚度約為25m。
本組與下伏和州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5.船山組
底部有一層礫狀灰?guī)r,下部為暗灰色中厚層狀致密灰?guī)r,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狀藻屑豆粒灰?guī)r,厚8m左右。與下伏黃龍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四)二疊系(p)
本區(qū)二疊系分布于平頂山、馬家山、龜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統(tǒng)棲霞組、孤峰組,上統(tǒng)龍?zhí)督M、大隆組,總厚約280-400米,各組巖性描述如下:
1. 棲霞組
本組厚約717米,自下而上可分為兩段六部分。
梁山段:下部炭質頁巖,風華后為土黃色泥巖,厚約0.5-1米。臭灰?guī)r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瀝青質含生物碎屑灰?guī)r,厚約61m。
下硅質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guī)r夾黑色薄層燧石層及夾黑色頁狀瀝青質泥灰?guī)r,厚約9m。
本部灰?guī)r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guī)r嘉黑夾灰黑色薄層含瀝青質泥巖,厚約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