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上硅質巖段:黑色中薄層硅質巖與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白云質灰巖及薄板狀硅質灰巖互層,厚約8米。
頂部灰巖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巖,含白云質灰巖,厚約15米。
本組化石豐富,富含蜓類、珊瑚、腕足類、腹足類及大量有孔蟲和藻類化石。
本組底部與下伏船山組接觸面上有不穩定的鐵質層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組頂部缺失鄰區pseudoschwagaerina帶相應層位,故兩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2.孤峰組
本組厚約48米,按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灰黑、黑色薄層放射蟲硅質巖、硅質巖夾紫色泥巖。底部約2.5米
中段:淺紫、紫,黃褐色薄層泥砂巖夾(或為互層)紫色泥巖,厚約8.5米。
上段:巖性以灰深灰色頁巖為主,下部有黃褐,紫紅色簿層泥巖。頁巖中局部夾硅質條帶及結核,厚約20米。
本組化石豐富含菊石類等。
孤峰組與棲霞組之間有一層含礫粘土,且棲霞組頂部凹凸不平,兩者平行不整合接觸。
3.龍潭組
本組厚約65米。按巖性、化石及含煤情況分成上下兩段。
下段厚約54米,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灰黃、黃褐、棕色中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上部夾紅褐色薄層硅質結核層,厚約23.5m。上部灰黃、灰黑色薄層泥巖、頁巖、頂部為一厚約0.5米的薄煤層,厚約27.5米。頂部黃褐、紅褐色薄層鐵質細粒石英砂巖,局部相變為灰巖透鏡體,厚約3米。
上段以灰紫色頁巖、黑色薄層硅質巖、薄層含鐵質泥巖為主,局部夾黃褐色鈣質細紗巖、含鐵質粉沙巖,厚約11米。
本組與下伏孤峰組接觸面有一薄層鐵質巖,認為存在沉積間斷,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4.大隆組
本組按巖性可分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層硅質巖、碳質硅質巖夾紫色頁巖、碳質頁巖,底層有一薄層巖屑,厚約5.2米,中部紫灰色泥巖夾深灰。灰黑色碳質頁巖、硅質頁巖,厚約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硅質碳質泥巖,近頂部夾灰質白云質泥灰巖,厚約8-24米左右。本組與下伏龍潭組為整合接觸。
一、 中、新生界
(五)三疊系(t)
本區三疊系下統為殷坑組、和龍山組、南陵湖組、中統為東馬鞍山組。
1.殷坑組
本組厚約84米,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淺灰綠。黃綠色鈣質泥巖、含砂質泥巖與黃綠、棕灰色薄層泥灰巖、含白云質泥灰巖互層,局部含有鈣質結核,厚約23m。
中段:灰黃、黃綠色粉砂質泥巖夾中薄層泥質條帶灰巖或似瘤狀灰巖,厚,22m。
上段:灰綠色鈣質泥巖夾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及薄層條帶白云質灰巖,厚約39m。
本組與下伏大隆組為整合接觸。
1. 和龍山組
本組厚約21米。按巖性分成上、下兩段。
下段:灰黃綠色、紫紅色簿層似瘤狀灰巖與鈣質泥巖互層,偏上部夾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層泥質灰巖,厚約9.3m。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夾黃綠色簿層似瘤狀灰巖及頁巖。厚約12m。
本組與下伏殷坑組為整合接觸
3.南陵湖組
本組厚約160米,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為厚層灰巖段,厚約49米。下部灰,灰蕭,微紅色薄層瘤狀灰巖夾灰色灰巖,厚約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灰黃色中薄層瘤狀灰巖,鈣質泥巖用同生角礫狀灰巖,厚約36米。
中段為瘤狀灰巖段,厚約47米。下部紫紅色中薄層瘤狀灰巖;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紫紅,灰綠色瘤狀灰巖及鈣質頁巖,厚約18米;上部灰綠色中薄層瘤狀灰巖夾雜色泥巖及深灰色薄層灰巖,厚約13米。
上段為灰黑色薄層灰巖段,厚約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家黃綠色鈣質頁巖,厚約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夾黑色瀝青質炭質頁巖及棕色鈣質頁巖,頂部有時含燧石結核,厚約38米。
本組與下伏和龍山組為整合接觸。
4.東馬鞍山組
本組厚約95.8米,未見頂,分為兩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層至中層灰巖,底部為淺肉紅色中至厚層含石膏假晶鈣質白云巖,厚約12.7米。
上段:灰黃厚層至塊狀角礫狀灰巖,泥質灰巖,泥質白云質灰巖,厚約83米。
本組與下伏南陵湖組為整合接觸 。
(六)侏羅系(j)
磨山組
本區磨山組露頭零星,出露不全,僅見其下部地層,厚度大于7米。
本組下部巖性以灰黃色中薄至厚層泥質巖屑石英砂巖、粉沙質泥巖夾淺灰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巖,底部以厚層石英礫巖不整合于下伏地層之上。
(七)第四系
本區第四系多發育南側,山區一般發育坡積物,由礫石、沙及黏土組成,可達3-4米厚;近巢湖濱有河流、湖泊沉積物。有沙礫及亞黏土,亞沙土等組成;碳酸鹽巖地區出現不少洞穴堆積,采獲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巢縣狗、寧鎮熊、寬周口犀、半湯李氏野豬、楊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第二節 地質構造
一、 概述
實習區位于中國南方穩定的揚子陸塊東北緣,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發育形成陸塊變質巖系基底時期,嗣后進入中—晚古元代優地槽和冒地槽構造演化向外擴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穩定統一的大陸塊,再經震旦紀—三疊紀海相沉積蓋層發育時期,現今區內地表地質自晚三疊世以來,又受到東部太平洋板塊運動影響,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響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發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出現“地臺活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