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述職報告
(三)為群眾排優解難、辦實事實績。一是落實惠農政策,構建和諧新農村。認真抓好農村新老五件實事實施,三年來共鋪設農村公路1089公里,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0.8萬人,改造草危房3506戶,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6.54%,累計免征農業稅7616萬元,發放各類補貼2477.81萬元。二是加強勞務培訓,培育富裕新農民。把“農轉工”作為加快發展的最大動力和機遇,依托全縣65所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深入實施“兩后雙百”、“三就三百”、“四全”和“開發區安居就業”工程,加快20萬勞動力大轉移、大培訓、大回流和15萬農民進城安居步伐。全縣目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2477元,同比增長16.3%。同時,鼓勵引導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全縣私營企業達2882家,個體工商戶達15369戶,新發展“三來一加”等短平快致富項目281個。三是狠抓林地資源開發,發展高效新農業。全面推進60萬畝林地和60萬畝水面資源綜合開發。突出產權紐帶、技術支撐和市場導向,探索實施“多元化投入、公司化經營、規模化推進”等新機制,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重點打造面向長三角的都市型安全農產品基地。目前,全縣已開發林地15萬畝,建成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個,形成1億平方尺食用菌、10萬頭生態淮豬、5萬噸無公害水產生產規模。
(四)有潛在、長遠效應的打基礎工作實績。堅持走資源開發之路推進振興,確立“打造新興紡織木業基地、建設生態文化城市”戰略構想,超前制定以“興城”和“興農”為主要內容的“六年振興規劃”,即從2005年開始用6年左右的時間,每年超越1—2個縣,到“十一五”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由2004年末的全省第49位上升至第40位左右,全面小康指數由第5方陣的中游水平躍升至第5方陣的前列。經過全縣上下的拼搏努力,已經跨上了加快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起步騰飛、進位爭先的良好態勢,2005、2006兩年時間在全省縣域綜合排名兩年上升了6位,去年全市目標考核位列第一,三次產業結構比實現了由“二一三”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處于全省前列。同時,堅持載體建設與主體建設同步并進方針,根據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和產業特色等,確定城市名片為“泗水古國、意楊之鄉、新興紡都、生態家園”,提出并實施以工、以貿、以文、以水“四大興城”計劃,聘請上海同濟大學都市環境研究中心,對城東工貿新城、城北文化新城、城西泗水古城和城南生態名城進行規劃,實行四城聯動開發。三年來城市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過10個億,帶動社會投入近80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張至33.4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增加到24萬人,城市化率38.6%。
二、理論學習和廉政建設兩項表現
理論學習方面。認真學習黨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有關論斷,研究領會中央、省市出臺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強對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城市規劃及有關法律法規等現代知識的學習,不斷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注重調查研究,經常性地深入鄉村、企業事業單位和縣直部門,專題系統調研工業突破、新農村建設、社會事業、城市資源整合、林地資源開發等,注意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在事關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科學、果斷決策,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和舉措,尤其圍繞江蘇“兩個率先”和實現&&&更大突破要求,適時應勢,升格坐標,確立了“躍升十位均量全市爭第一,爭當蘇北振興&&&突破先行軍”奮斗目標,有力地推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先后在兩屆中國楊樹產業論壇、沿運縣域開發論壇上作了“發展生態產業,振興縣域經濟,構建和諧”、“傳播生態文化,做強生態產業,建設生態城市”和“縣域振興呼喚運河經濟帶開發”專題發言,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共鳴。
廉政建設方面。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堅決履行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研究、部署、督促全縣的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開展。在自身廉政建設上,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做到求真務實抓工作,不提脫離實際的高指標,不喊嘩眾取寵的空口號,不搞勞民傷財的假政績,以實際行動履行好縣委書記的工作職責;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頭執行黨紀黨規,謹記用權為民,永葆清廉本色,主動接受監督。在市委、市紀委指導下,在進行廉政公示試點后,在全市、全省推廣。
三、最不滿意的工作
雖然經過三年的艱苦不懈努力,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主要指標增幅超歷史最好水平,但由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目前發展步伐仍不夠快,在全省落后的位次還沒有根本改觀,特別是在重大項目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引進上還有待突破。從自身來看,雖然制定了一些符合發展的措施,但在加快發展的思路上還有提升的空間,平時忙于招商引資和下基層調研,在與其他同志的交流溝通上顯得還不夠,尤其是抓工作的力度還不夠大不夠狠;在一些具體工作的措施落實、工作成果的轉化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環節。我將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改進,不斷完善自我,帶領縣委一班人艱苦奮斗、長期奮斗、不懈奮斗,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