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副校長述職報告
四、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在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中,我始終堅持以教育為基礎。由于多年來學生養成了紀律散漫,對自己要求不嚴,以至出現了一部分學生不遵守規章制度,就連正常的集會也很難進行。為此,我們先后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要求,這個要求,我用通俗易懂的兒歌來表述,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都能按照在校一日要求去做,基本規范了學生的行為,收到了一定的實效。繼而,學校都能按照“三管住”入手,然后再按照“六個好”的具體要求去做,形成了“教育——約束——規范——養成”的教育形式。開展了“學校是我家,愛護校,愛護家,同學是兄妹,關愛你、關愛他”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熱愛學校、保護學校的意識,形成了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學的局面。還相繼設立了衛生監督員、紀律檢查員、學習監督員、路隊指揮員,進一步規范了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規范下去學習、去生活,出現了紀律好了、學生勤了、學習努力了、衛生干干凈凈、說話2文明了、路隊整齊了。學生的行為習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五、加強了班級管理
一個班集體是學校大集體中的一個小集體。把一個班集體培養成團結、積極、文明、向上的群體,就要充分調動班主任的積極因素,讓他們管理好班級、管理好學生。為此,我經常召開班主任工作研討會,探討、交流班級管理的經驗與方法,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看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方案,從班級的桌椅、門窗、玻璃、電器到班級的紀律衛生,從學生的穿戴衣著到學生的一言一行都進行了規范,班級工作相互銜接,從不失控。學校定期檢查評比、量化打分,并與評優評先掛鉤。出現了班風正、學風濃、班級整潔、學生文明的良好局面。
六、參與教學教研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幾年來,我除了抓好日常工作外,還擔任過六年級社會、五年級的思品課,代過一、四年級的數學等。教學中,我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并自費訂閱了多種教學刊物,為了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且能把先進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到教學之中。堅持寫好讀書筆記,與教師一樣積極聽課、評課,參與教學教研,使自己溶于教師之中、教學之中、教研之中。工作之余,我堅持多看、多讀、多記,并積極撰寫教學心得,其中有幾篇文章登在學校月報《閭河蒲》上。除此之外,還和教務處一起抓好教學常規工作,對教學常規的每一個環節都做了具體的要求,嚴格執行教學常規,做到一周一檢查、一月一小結、一期一總結,期末進行總評。對執行教學常規好的教師進行表揚,差的通報批評,切實與教師的量化掛鉤。
七、加強了校園管理,優化育人環境
一個學校的好壞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園的環境。為此,在校園管理上很下功夫,另外制定校園管理制度,從花木管理到室內外衛生都制定了目標責任制,就連廁所、下水溝,也就是說學校所涉及的區域都責任到班、責任到人,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并堅持雜物紙屑分類存放,徹底消除臟、亂、差現象。學校把所有的花池進行了統一規劃,栽種花木,校園出現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象。衛生堅持每天一大掃兩檢查,一周一匯總,并頒發流動紅旗。
幾年中,在夏校長的直接領導下,學校投資了幾十萬元改進了幼兒園,整修了樓頂,教樓內外粉刷、油漆一新,硬化路面,修建廁所,整修線路。校園環境進一步好轉,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
八、積極開展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在抓好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同時,我還十分重視學生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幾年來,我校相繼開展了如下活動:
1、講文明話,做文明人,爭當文明標兵活動,先后評選文明標兵380余人。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言行舉止文明了,行為規范了。
2、讀書標兵評選活動,學校鼓勵廣大師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學校圖書室全天開放,讓書香伴著學生成長。有的學生一學期下來讀書有幾十本之多,學校給予表彰。為使讀書活動持續深入開展下去,我校從XX年籌辦了校報《閭河圃》至今,刊登師生的優秀作品。
3、學生運動會。學校在春秋舉辦此項活動,設置比賽項目8余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鍛煉了學生的身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特長。
4、講誠信演講比賽。使學生能樹立誠實守信的觀念,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5、建立了“校園之聲”每天定時播出,利用廣播對學生進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學生踴躍投稿,一學期累計稿件多達兩千篇。
6、開展了 “感恩”教育,促使學生“知恩、感恩、報恩”,使他們認識到社會的溫情,家庭的溫暖,老師的關愛,達到更加熱愛父母、熱愛老師、熱愛他人,體會到愛的力量,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
7、開展了“獻愛心”活動。今期師生在玉樹地震及助殘日之際,我校師生共計捐款近萬元,使他們認識到幫助困境中的同胞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體會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8、進行了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能達到遵紀守法、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