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學習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組織:
經過這一階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集中學習,我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現將此次學習心得匯報如下:
科學發展觀,從我自身的角度理解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就必須抓好“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這一第一要務,必須是科學的。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什么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發展。
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列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辯證論,體現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思想,體現了鄧小平理論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同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試想發展繼承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不用科學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去做行嗎?不行,那只能是教條主義。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不用科學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怎么能強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會取得怎么的效果?不進則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價值觀、文化的渴求越來越高,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
向。如果不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執政黨應如何去滿足?從這一點看,“科學發展觀”就應該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二、科學發展觀,是改革和開放二十年來經驗教訓的最精辟的總結。
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無時不在求發展,但曾有過求發展不科學的功過教訓:大躍進是冒進,違反了客觀規律;文化大革命是“左進”,想通過所謂的革命求發展,其結果是倒退了;粉碎四人幫后,曾本文來自文秘家園提出過在XX年實現現代化,其結果是盲進,脫離了中國國情。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我們黨的頭腦清醒了,從左的思想束縛中解脫出來,逐漸確立了科學的發展觀,制定計劃,考慮到了中國的國情、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有步驟、分階段逐步實施。回顧一下,從理論上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的大討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無不證明了我們成熟了。從經濟建設目標的確定,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觀點,從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由于經濟發展觀的科學,這個目標實現了。政治上的科學發展體現的也非常明顯,從反對黨內不正之風,不正視黨內存在腐敗到開展反腐敗斗爭,從我國在20年來陸續出臺的法律、法規,看得出我國正在向法制化國家邁進,而出臺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間,而是成熟一個出臺一個,出臺一個落實一個,這就是科學的發展觀。從民主化進程上看,老百姓敢說話了,敢發表不同意見了。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百花爭艷,從科學意義上講,也是文明進步的表現。胡錦濤和黨中央正是總結了這些成功的經驗,才提出了具有歷史性指導意義的科學發展觀。因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是階段性的,既指導了改革開放的20年
,也必將指導我黨我國的各項事業,還將指導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科學的發展觀,體現了時代要求。
從人類的進程來看,發展經過了很多的階段。在本能階段,發展是基本本能的內在沖動。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類對自身的發展有了一定的自覺,但將發展的出發點和目的歸于自然的神的力量。那時的發展還處于蒙昧的階段。人類還不懂得自己去思考怎么發展,只是通過不斷的篩選 總結讓自己變強。那時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光宗耀祖。接著,工業革命帶來了發展的扭曲階段。這時期的大部分人都將發展歸結為物質的發展,大家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掙錢,為了取得物質上的享受。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是發展的自覺階段,也是全面發展的階段。在這時期,大家不僅注重能力的發展,更注重其它方面的度發展,主要是交往技能和精神能力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是這一階段的發展要求。從人類的進程來看,發展科學的發展觀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提出科學的發展觀是根據現在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在當今形勢下,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結構性矛盾與粗放型增長模式;體制與機構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收入與分配差距較大,趨勢還為根本扭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之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 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民主集中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人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成,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國家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