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記錄實用(通用5篇)
教研活動記錄實用 篇1
時間:11.14
主題:什么是好課
內容:
課程改革以后,由于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教育教學目標又由單一到多元,判斷怎樣的課是不是“好課”就更加復雜了。復雜就復雜在“體現新的理念”和“落實常規要求”似乎產生了矛盾:是更重視“體現新的理念”呢,還是著重“落實常規要求”?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課堂的實際入手。
用組合的辦法,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課概括成四個類型:體現了新的理念,常規要求也落實;體現了新的理念,常規要求落實得不夠好;理念陳舊,常規要求落實得好;理念陳舊,常規要求落實得也不好。什么樣的是“好課”?當然是第一類,第二類也不環,第四類估計大家都不會贊成。現在的分歧主要在第三類:這樣的課是不是“好課”?它和第二類比較起來,那一類更值得肯定?討論一深入,麻煩就來了。
首先應該前面說的第一類,即使不得已而求其次,那么也會選第二類而不是第三類。可能還有些老師對第三類課感興趣,覺得這樣的課節奏緊湊,課堂環節安排得滴水不漏,學生很不容易得到結果,有時課堂氣氛還很活躍,于是有的都是就欣賞得不得了,認為是“好課”。其實,這判斷的不同,是教育教學理念不同的緣故。可能有人會說,我沒有什么理念呀,只是覺得別人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不對“覺得別人怎么做好”,實際上就是在做判斷,就要依據一定的理念,不過不是自覺而是自發地用“別人”的理念作為自己的理念念不忘,弄不好就是把傳統的理念作為自己判斷一堂課好壞的.依據。比方說,“結構緊湊”,是按照教師的思路還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來設計的?“安排得滴水不漏”是否安排了學生收集事實和整理事實的時間和條件?“學生很容易得到”的“結果”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還是教師暗示或者灌輸的?“課堂氣氛”“活躍”是表面的熱鬧還是學生以自內心的興趣?理念不同,對這現象的看法也會兩樣。
一堂課的評價和判斷,直接影響自己備課的思路。人人都希望自己上出“好課”來,但理念不同,結果是大不一樣的。
教研活動記錄實用 篇2
活動內容:
一、反饋期中書面工作檢查情況
1、計劃制定切合實際
2、備課詳細有修改
3、各類幼兒觀察記錄細心
4、其它記錄周全
5、不足之處:實驗情況記載中各班均應完善,記錄詳細;有兩個班級的班務日志記錄需要加強;在表格填寫要注意完善。
二、交流開放日活動
一)小三 陳忠 春風(兒歌)
目標:
1、掌握兒歌,感受春天的美麗,初步認識春天的特征。
2、學會初步的仿編。
準備:
1、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對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ppt
3、錄音機與空白磁帶。
過程:
1、欣賞詩歌。
(1)老師出示一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2)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說出圖片內容。
(3)老師交待題目并朗誦詩歌,邊念詩歌邊放圖片。 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讓幼兒感受句子的韻律和節奏。
(3)老師和幼兒一起學念詩歌,注意引導幼兒理解“吹綠”、“吹紅”、“吹來”、吹醒“等詞的含義。
春風為什么能吹綠了柳樹?春風為什么能吹紅了桃花?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
(4)幼兒朗誦詩歌,初步學會按節奏朗誦。
2。仿編詩歌。
(1)啟發幼兒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原詩歌中的某些名詞,學習仿編詩歌。
(2)將仿編部分與原結構的詩歌連起來朗誦,并進行錄音,播放給幼兒聽,引起幼兒對仿編詩歌的興趣。
交流:適當地加強欣賞,多進行師幼交流,讓幼兒感受春天的'特征,進而掌握這首詩歌。
二)小一 付建華《小青蛙聽故事》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小青蛙聽故事》,懂得聽故事的時候要安安靜靜的。
2、理解新詞匯:靜悄悄、安安靜靜、又蹦又跳、一聲不吭。
3、在活動中愿意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想法。
重點:1、欣賞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并能進行角色間簡單的對話。
2、懂得聽故事的時候要安安靜靜這個道理。
難點:1、理解“靜悄悄、安安靜靜、又蹦又跳、一聲不吭”等這些新詞匯所表達的意思。
2、能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在集體面前發言。
活動準備:
大圖書、角色圖片(月亮婆婆、小魚兒、小青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二、教師整體講述,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三、分段講述,并提問
四、鼓勵幼兒給故事起名字
六、結束活動
交流:運用課件來理解一些成語和常用語,是一個嘗試。教師要充分地運用直觀材料,幫助幼兒了解一些通俗的道理。
教研活動記錄實用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在即時貼底板上用紐扣組合粘貼成不同姿態的小毛蟲。
2.通過觀察玩具小毛蟲的變化和教師所繪的小毛蟲造型,嘗試用紐扣按一顆緊挨著一顆的方法連接拼貼小毛蟲。
3.知道將不用的紐扣按顏色放回相應的盒中。
4.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5.能呈現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教學重點、難點
1、嘗試在即時貼底板上用紐扣組合粘貼成不同姿態的小毛蟲。
2、通過觀察玩具小毛蟲的變化和教師所繪的小毛蟲造型,嘗試用紐扣按一顆緊挨著一顆的方法連接拼貼小毛蟲。
活動準備
1.各色鮮艷的可反復使用的即時貼底板(可用廢舊紙盒的內底板貼上即時貼做成)人手一塊。
2.足夠數量的各色大紐扣。
3.絨布玩具小毛蟲。
活動過程
一、調動對小毛蟲的已有經驗
1.出示絨布玩具小毛蟲。誰來了?這只小毛蟲是怎么樣的'?你們用手來比比看。引導幼兒注意到這是一條長長的小毛蟲。
2.這條小毛蟲可調皮了,它不停地把身體變來變去。(教師將小毛蟲扭成交叉狀。)你們看,它的身體變成什么樣了?你們來學學看。(教師用線條畫出小毛蟲的交叉造型。)
3.它又變成什么樣了?(教師將小毛蟲的身體變成拱形。)這次,誰來學一學它的樣子?(教師用線條畫出拱形小毛蟲。)
4.小毛蟲的頭也會變。(教師將小毛蟲的頭扭向后方。)你能發現小毛蟲現在想做什么嗎?(引導幼兒發現:頭向后的小毛蟲就好像在向后看。)
5.如果我想讓小毛蟲向地下鉆,頭應該怎么變呢?
二、明確粘貼的任務和要求
1.今天老師請你們粘貼出~條長長的小毛蟲,而且是在做不同事情得調皮的小毛蟲。用什么來做呢?
2.教師逐一介紹紐扣和即時貼底板。
3.誰會將紐扣粘貼在底板上?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在即時貼上粘貼紐扣的方法。
4.教師講解并演示黏貼的方法:先將紐扣直接放在你想黏貼的底板位置上,再用力向下按一按就好了。黏貼時,要一顆紐扣緊挨著一顆紐扣,這樣才能黏貼成長長的小毛蟲。
5.請全體幼兒用動作模仿并說出粘貼的方法。尤其強調要一顆緊挨著一顆,不用的紐扣按照顏色放回對應的盒子里。
三、在教師指導下粘貼小毛蟲
1.教師提醒幼兒將紐扣一顆緊挨著一顆粘貼,鼓勵幼兒擺出不同姿態的小毛蟲。可用情境性語言引導:你的小毛蟲正在干什么呀?小毛蟲的頭在轉向哪里呀?是在向前爬行呢還是在向后喊朋友呢?
四、相互欣賞作品,大膽介紹自己的作品
1.誰能告訴我,你的小毛蟲在干什么?
2.引導其他幼兒驗證,通過頭部方向的變化和身體的扭曲,變化出小毛蟲的不同姿態。
3.針對幼兒將不同顏色的紐扣混雜在一個盒里的情況,強調按顏色分類擺放的方法和要求,并請個別幼兒示范。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美工活動《小毛蟲》,整個活動有兩個目標,第一是用身體動作表現出小毛蟲的動態特征,第二是感受動手制作小毛蟲的樂趣。
活動有三個環節,第一部分是談話引出主題。小毛蟲是幼兒在生活中常見的,因此比較熟悉,所以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很高。第二部分是學學小毛蟲,討論小毛蟲是怎么走路的。通過討論之后,再請幼兒學一學,慢慢爬,扭一扭。在這一環節里,教師要引導幼兒說出小毛蟲身體的哪一部分翹起來了,比如頭,尾巴,肚子等等。第三個環節是玩一玩線,做一做小毛蟲。我準備了一些毛線,請幼兒利用這些線,擺出小毛蟲身體彎彎扭扭的樣子。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鞏固第二個環節,也就是強調突出小毛蟲的動態特征。毛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毛線可以隨意彎曲,擺出各種不同的線條,曲線。擺好之后,再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小毛蟲是怎么扭的?那一部分翹起來了?最后我準備了一些原片,請幼兒粘粘貼貼,拼出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毛蟲。整個活動我的重點是小毛蟲的動態特征,從第二個環節開始,我就把這個重點慢慢的輸入幼兒的腦海里,讓他們有意識地知道重點。這個粘粘貼的環節,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是簡單的。所以最后我還有一個延伸活動,就是聽一個關于小毛蟲的故事,這個故事還是帶點趣味和幽默的。在他們完成作品之后,一邊欣賞自己的作品,一邊來聽聽看小毛蟲的故事。
這個活動結束之后,我自己進行了反思,覺得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小毛蟲吸引力他們。但是整個活動的設計和目標好像不大符合,有點籠統,重點在活動中不夠突出,在環節的安排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二個環節中,請幼兒學一學小毛蟲,慢慢爬,扭一扭,特別是請幼兒上來表演小毛蟲的時候,幾乎全部的幼兒都舉手了,他們都很想學學,但是我只是請了幾個小朋友,而且請上來的小朋友也只是做了小毛蟲的造型和動作,沒有扭起來和爬起來。我想在這一環節中應該先是老師示范,然后再請幾個小朋友上來慢慢爬,扭一扭,最后大家一起來學學小毛蟲。這里還可以有一個情景教學,小毛蟲在草地上玩耍,嬉戲等等,這樣的話這個活動又增添了不少樂趣。在幼兒玩線這一環節中,好像顯得沒有重點,只是請他們在自己的座位上擺出小毛蟲的動態,我覺得應該教師在黑板上用毛線表現出小毛蟲的線條,然后再請幼兒操作。
我覺得整個活動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好,投入得不夠,使得這個活動缺少了一些激情,顯得很平淡,在說話上自己也沒注意,太多口語,以后再語言上還需要學習。總之,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學習。
教研活動記錄實用 篇4
時間:11.28
主題:科學老師扮演的是一個什么角色
內容:
科學課給了我們全體科學老師一個全新的舞臺,我們每天在科學課上認真地進行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大家幸福并快樂著。在忙碌中,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科學老師,你扮演的是一個什么角色?探究氛圍的創造者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每一位科學老師都會發現,光把知識結論傳授給學生,那是非常不夠的,片面的。孩子們需要一個完整的過程體驗,需要親身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需要動手操作。因此,科學老師就像舞臺中的導演一樣,根據“劇本”,也就是教材,精心設計有結構的材料,創設有趣的探究氛圍,打開探究的大門,熱情地邀請孩子們進來,演出有聲有色的科學課。
課外:科學課并不總在教室里上,有時候在操場上,在時候在田野里、樹林里。科學來自于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課堂探究中:老師首先要做的是要求“生生互動”,所謂生生互動,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向同學質疑,學生和學生之間有當堂交流的機會。
課后延續活動中:
科學探究活動的催化劑
課外:在科學課前,老師最要緊的催化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們看看科學教材。在課前讓學生去看書,了解本課有哪些內容,對順利進入探究活動很有利。
課中:教師催化劑角色表現在匯報交流時“啟發思維,點撥開竅”。教師要尊重學生,順著學生的思路推進,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總是希望學生沿著老師設計的'思路走,一旦出現與事先設計不一致的情況,就千方百計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預先設計的方向拉,甚至打斷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
課后延續活動中:
教研活動記錄實用 篇5
時間:20xx年9月27日
主持人:
備課組成員:英語組全體成員
討論過程:
一、主持人導入
Unit 5 On the road的教學進行探討,由先陳述一下她的教學設計流程,然后大家就聽課的所得發表提議或意見,目的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更好地上好英語課。
二、 發言
:大家已經聽過我的課了,下頭我就把自我的教學設計再次地呈現給大家分享,不到的地方還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闡述教學設計流程)
三、研討及評課記錄:
:我執教的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教師能充分研究兒童的.年齡特點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兒歌導入新課,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光里,被激活。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訓練方式多樣,有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在活動中發展本事,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熱鬧的形式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
:是一個自信、活潑、富有耐心、愛心和感染力的英語教師。盛教師有較強的教學基本功,個人素質較高,課堂駕馭本事強,口語流利,動作優雅,富有活力,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從盛教師所上的這節課能夠看出她不僅僅深鉆了教材,也讀懂了學生,她上出了一堂完全貼合一年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