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心得體會:為自己的夢想奮斗
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
“有機會”,昭示著中國發(fā)展賦予實現(xiàn)“夢想”的各種有利條件。在講話中說:“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xiàn)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中國新時期的發(fā)展,“欣欣向榮、快速崛起”,這是國內外的共識。改革開放重要的“紅利”,在于人們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多了,行政的、制度的、資源的束縛少了。理想社會的那種“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正在被社會踐行之中。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一種常態(tài)。比如,在單位干活,某人感覺人際關系有“悶氣”,可以辭職“下海”;某人感覺在外企“弦繃得太緊”,可以“跳槽”就業(yè)……坊間就一直流傳著各種“發(fā)財成富翁的故事”、“草根成文體明星的故事”。不管怎么說,時代確實在演繹著各種“夢想成真”的神奇!由此,我們應善于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在動態(tài)比較中,揚長避短,適時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機會,活出人生的色彩。
“夢想”,不是空想而是實干
“有奮斗”,是“夢想”的落腳點。“夢想”,不是空想,而是實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單位是這樣,每一個人也是這樣。重申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
“有奮斗”,首先須直面難題,敢于啃硬骨頭,解決難題。發(fā)展的成果,也帶來了不少難題。高層領導近來推薦一本著作——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此書研究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法國當時的經濟有巨大增長,但社會問題滋生較多,沒有很好解決,民眾產生許多“抱怨”,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今日亦有類似輿情。我們承認有不少社會問題,需要有“憂患意識”,但相當多的人將“憂患”變成了“牢騷”,朋友聚會、單位開會常常變成“牢騷傳遞場”,微信、微博、短信的“主導信息”常是“調侃諷刺”、“雷人雷語”,人們讀了一笑了之,成為飯后茶余的調味品;而相互感染,少了對發(fā)展的信心,“負”能量滋生就要警惕了。
“有奮斗”,重要的是須付出辛勤勞動。比如,“轉變發(fā)展方式”,全局性的工作“主線”,其實與每個人有關。如上世紀90年代產業(yè)結構變化,上海曾“砸紡織機”,表現(xiàn)“壯士斷腕”。如今,總理在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時再用“壯士斷腕”之語,可見,目前的“轉變”中,利益調整分量有多重。創(chuàng)新驅動,也非易事。筆者觀察,上海青年人就業(yè)選擇趨向“高級白領”,至于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者還屬鳳毛麟角。另外,原始性創(chuàng)新技術、核心技術、高端技術設備的匱乏,成為要實現(xiàn)“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瓶頸”,我們的技術“尖子”不是多了,而是“稀缺”。由此看來,改革和發(fā)展多么需要創(chuàng)新之“夢”,需要更多創(chuàng)新人才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