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繪本教學體會_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通用3篇)
幼兒園繪本教學體會_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 篇1
這學期我們還是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幼兒早期閱讀研究,非常有幸的是在園領導的幫助,支持,鼓勵下我為孩子們上了一節大班繪本課《爺爺一定有辦法》。書中文字簡潔又生動,書中出現約瑟拿毯子向爺爺求助的畫面,重復著約瑟說:“爺爺一定有辦法”“爺爺拿起……”共五次之多,更精彩的是爺爺的回答“這塊料子還可以做……”讓讀者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爺爺這次會變成什么呢?是一本讓讀者處處感到驚奇的圖畫書》。
對于二十七世紀的孩子而言,一個物質過度充裕的年代,物品總是用完即丟。過度的商品化讓孩子們不太有機會用舊東西。這個故事也可以給我們一點省思,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消費行為。
第一次上這節課時我將此課拓展到美術領域,以手工為線索讓孩子們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剪出不同的物品,同時要求“剪掉的越少越好”讓孩子們感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課后經過教研主任及教研組長們的評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后,我調整了教學設計。在第二次的教學中。讓孩子們通過想象猜測故事情節,引導孩子在欣賞畫面的關鍵處停止,讓孩子們猜猜后面的故事,憑著自己的理解,認識及生活經驗,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想推測,也許想象的結果與故事不謀而合,也許想象懸殊,但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經歷了探究思考的過程。存在的問題是幼兒在閱讀時只關注到故事情節的發展,沒有細致地去觀察媽媽。約瑟表情,動作的變化,需要老師及時地啟發與引導。
讀完這則充滿溫馨趣味的故事,不禁為爺爺的神奇手藝及巧思而感嘆,又為約瑟和爺爺的祖孫情誼所陶醉。故事里的爺爺和約瑟在每一次失去與創新的過程中,情感也越來越深厚,而約瑟也越發的相信“爺爺一定有辦法”,這辦法來自一股溫暖的心,這顆心是用親情的土壤培植出來的。爺爺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重復著、思考著、勞動著,對于爺爺來說,這么做只是為了小孫孫心愿的滿足,為了看到小孫子燦爛的笑容,爺爺的愛我們能看到嗎?其實長輩們對我們的大多藏在平凡生活里的重復中。小約瑟為什么這樣執著地不愿丟掉破舊的爛毯子做成的任何東西?因為這是爺爺為他做的,各種各樣的東西也是爺爺為他做的。約瑟愛爺爺,剛珍惜爺爺的愛!這藍色的毯子是陪伴約瑟長大的,成了約瑟小小生命中的一部分。這種執著的珍惜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和擁有的!愿惜福愛物的理念伴隨我們成長的唯一不!
這次繪本教學雖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但也收獲頗多,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通過這次學習我要努力改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幼兒園繪本教學體會_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 篇2
《我的幸運一天》講的是一只小肥豬找錯了門,來到了狐貍家,當面對危險時,小豬沉著、鎮定。積極想辦法,動腦筋,終于憑借自己的智慧脫離了危險的故事。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并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每個幼兒的想象、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了很多的不足,現對這個活動談談我的實施感悟及反思。
首先,為了呈現更清晰的效果,我借用自制的PPT來輔助教學,想隨著畫面的出現,一步步引出故事情節。在逐步揭示情節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幼兒猜測情節的發展,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然后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能積極閱讀畫面。繪本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著講故事的重要責任,繪本特點是圖片多文字少,甚至有的只有圖片沒有文字,這就意味著老師怎樣引導孩子來閱讀畫面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中,幼兒都積極回應著我的問題,但在整體的把握上不夠突出,以至于給人的感覺是出示一幅畫面,提問講解,再出示一幅畫面,再提問講解的感覺,比較呆板,不夠創新。
在教學中老師能引導孩子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在看一本書時,不僅會聯想到現實的生活,其他的文學作品,還會把自己想象成這個作品中喜歡的角色。如孩子會通過觀察小豬的表情、動作、姿勢、說話,從中想象故事的發展,體會小豬的機智與可愛。這樣孩子們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著作品所引發的快樂。這些想象的內容讓繪本閱讀不僅僅只局限在繪本本身,而是使得繪本閱讀更加豐滿、更加立體。
最后生活經驗遷移。由故事中小豬的機智從而化危險為幸運,遷移到生活中遇到困難要冷靜,想辦法面對。這是自然而然想到的環節,也似乎是必然的。但也讓我思考是否真的有這個必要,強行遷移會否顯得牽強呢?
總之,在進行繪本教學時,老師要盡量通過自己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吸引孩子,盡量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合理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孩子樂于閱讀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
幼兒園繪本教學體會_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 篇3
在本章我們學習了17世紀至19世紀初的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這一時期,科學進步,文化藝術繁榮,這些都建立在資本主義興起、確立和發展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所取得的成就,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它既集中反映了時代風貌,也表達了人類理想,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以往遇到有關文學啊藝術啊科學啊思想啊等內容的課文,我往往合并同類項,即幾課并成一課,將所謂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考點劃一下。這一兩年突然想有所改變,于是找資料,備課,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課的感覺還蠻好的,學生聽得象那么回事,較認真,兩眼盯著我,不時地回應著我的問題。上課的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就是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關注度嗎?所以我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上《文學藝術的大師》一課時。瞧,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丑陋內心偉大的崇拜,對用生命作畫的凡·高坎坷而悲慘的一生的同情,對貝多芬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不屈地笑對生活并取得重大音樂成就的欽佩,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節課啊,這是我的一個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懶惰,突破自身教學的空白,突破一貫思維的狹隘,我太開心了。
然而,隨著第一遍教學的開始,我的心情卻越來越沮喪,因為我不再簡單滿足于學生單純的聽我講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師的故事,則越覺得課堂的嚴重不足,我的歷史課堂似乎成了故事課,又似乎成了我的獨角戲的舞臺,有情感有生動,卻偏偏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內涵!歷史課不應該是這樣的膚淺,歷史課的歷史元素應該無處不在。那么,如果重新上這堂課,我該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素材和歷史觀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應該讀些這些大師的著作,更深入地了解大師所生活的歷史大時代,學會剖析歷史時代對這些大師成長的影響、作品的影響,更能歸納出大師們在特殊的歷史時代的成長歷史,以及他們成長為大師的相通哲理。簡言之,我這所以原來這樣處理該課的內容,并不是因為我對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為對他們了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處理教材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間消失得干干凈凈,心內增加的羞愧。我需要沉下心來,用研究的心態去探究大師們成就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