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心得體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XX年2月中央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中央1號文件)。今年春節過后,中央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專題研討班。在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都作了重要講話,他們的講話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意義、主要任務、目標措施、要把握的重點及切實加強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等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為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電視電話會議,傳達了胡錦濤和溫家寶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同志對如何推進湖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在中國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全國人民廣泛議論的一個熱門話題,西方輿論對此也十分關注。
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就有9億農民。
農業是個弱勢產業,農民是個弱勢群體,農村是個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解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仍然處在爬坡過坎階段,“三農”問題依然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現在農村的現狀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用農民的話說,當年城里人高唱“走進新時代”,而我們鄉里人卻感到很無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時期里,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文件都提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三農”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的背景下,中央現在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的農業基礎還不穩定,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XX年中國糧食產量雖然恢復到了4.8億噸,但還不能滿足需求,比歷史最高水平還低近3000萬噸。中央十分關注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如果糧食安全一旦出了問題,那將會引起全國大亂。而耕地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對農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解放初期全國人均耕地10.7畝,現在只有3.7畝。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產出率。
2.必須認真對待還在繼續擴大的城鄉差距。中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這樣的國情決定了要真正消除城鄉差距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拉大。XX年,全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3225元,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絕對值差距達到了7283元,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別重要的是這個差距和改革開放之初相比不是縮小了,而是進一步擴大了。改革之初,中國城鄉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農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絕對差距是209元,相對差距是1∶2.57。同時,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與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郵電通訊、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生活質量等等方面,與城市相差很遠,據專家測算,至少相差15—20年。現在全國仍有5萬個村不通公路,全國一半的行政村沒有自來水,3億農村人口吃的臟水,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國家已經初步具備“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那時候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把一個農業大國逐步改造成一個工業強國,當然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所以農村一直是在為工業化和城鎮化作貢獻。中國現在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有一些比較漂亮、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國廣大農民所作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XX年中國的gdp為8.95萬億元,財政收入為1.34萬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3.3萬億元,而XX年,gdp已增加到18.2萬億元。“十五”期間,這幾項指標都增長1倍以上。國家已經有了較為雄厚的財力來解決農村問題了。今年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這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78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去年中央用于三農的資金是2975億元。昨天聽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今年用于三農的資金是3397億元,在去年的基礎上凈增加422億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個力度,即:加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力度,加大國家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會對三農的扶持力度。
4.是擴大內需的需要。中國經濟要增長,當然要努力地引進外資,積極地擴大國外市場。但是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因此擴大內需是中國最基本的方針。投資、消費和外貿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足,因此,客觀上影響了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XX年,我國社會消費零售額,在縣以下實現的部分只占總額的32.9%。農村是個廣闊的市場,如果9億農民手里有了錢,老百姓就會建樓房、買家電、供子女上學、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對各種市場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