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洋雷鋒丁大衛的相關文章(精選3篇)
關于洋雷鋒丁大衛的相關文章 篇2
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
“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這個恒古不變的人生主題,似乎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已經有了“標準答案”:“人一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這句話跟《大話西游》里的臺詞“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一樣經典,又恰恰形成兩種人生觀的寫照。但人生觀絕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多元化的世界我們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美國青年丁大衛的故事只是給了我們一種參照,當你回首往事,是否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是否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 [我來說兩句]
在我國,雷鋒是一個符號,代表著無私、利他、助人等品格。從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發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開始,每逢3月,我們的機關、團體、學校都會以各種形式紀念他、學習他。然而,不可否認,這些年,我們在改革開放追求財富的競賽中,將雷鋒邊緣化了,他所代表的道德價值,也在我們的價值排序中往后挪、往后挪……我們甚至編出順口溜開心地揶揄,“雷鋒同志沒戶口,3月來,4月走”。
然而,丁大衛——這個出生在美國克里夫蘭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美國人,卻離開他繁華的國家、舍棄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美國夢,來到中國支教,一呆就是20xx年。他耐著寂寞,品嘗艱苦,迎著高人們不解的目光,做著在我們現代國人眼中“離經叛道”的事情,卻在當地被稱作“活雷鋒、白求恩”。
丁大衛在弗吉尼亞的威廉馬莉大學讀大學時選擇中文作第二外語,逐漸被中文迷住了。后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到北大進修中國古典文學;貒螅诳纤莸陌共飳W院拿到了古典文學碩士學位,這期間,他發現自己更喜歡做老師。畢業后,大衛在日本工作了一年。從1994年起,他就象一頭從美國自愿走進中國的耕牛,默默地、勤勞地、辛苦地開墾著我國西北的教育貧瘠地帶。
丁大衛行為與我們現代人有點不一樣,思維有點怪,價值觀有點另類,這個人簡直是個怪人(雷鋒活在今天,也是怪人一個)。
丁大衛的第一怪,是喜歡往貧窮地區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丁大衛卻偏往低處走。他到中國的第一站是珠海,在珠海第一家私立小學恩溢國際學校任英語教師,大小也是到了中國的特區。當丁大衛為這所學校招聘英語教師時,發現,招聘到的5個人中有4個來自西北地區。他覺得,西北的人才都出來了,有誰去呢?他的信條是,“當老師,就應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丁大衛把自己的簡歷寄到西北的一些學校,最后他在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學校的邀請中,選擇了西北民院,理由是:“這里的學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區當老師,是最需要人的地方。”就這樣,他從特區走進中國的西部蘭州。到了蘭州,他又開始研究哪個地區最貧窮、教育最落后。幾經考察,他選中了東鄉縣——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東鄉族是全國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達82.63%。文化程度綜合均值,只相當于小學二三年級程度。從20xx年開始,他為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做起了基礎教育義務助學工作。這還“不過癮”,20xx年6月,丁大衛和西北民院的合同到期,他決定辭去民院的工作,專職到東鄉做事。從此時到20xx年底,他是一個在東鄉支教卻沒有合法身份的人。直到20xx年1月底,丁大衛才總算“名正言順”地被聘任了,從蘭州“窮進一步”到了東鄉。
丁大衛的第二怪,是別人吵著要加待遇,他卻硬要減工資
1995年,丁大衛作為外籍教師應聘到西北民院,學校給他開出的工資是每月1200元。他打聽了一圈后,知道這個工資比一般教師要高,于是主動找到學校,要求把工資降到900元。學校不同意,堅持要付1000元,丁大衛覺得“四位數”還是太高,幾番爭執,最后定在了950元。這可不是第一次,1994年,丁大衛在珠海恩溢私立小學任英語教師時,為了降低工資,為了和其他老師一樣,不住帶空調的房間,也和校長發生過一次相似的“斗爭”。當時,學校外面是一個市場,丁大衛指著市場里民工住的地方對校長說,你看他們,那么多人住在一個帳篷里,很悶很熱,沖涼也不方便,他們就是這樣生活的,我比他們已經強很多了。這位校長后來到處和人說,這個丁大衛,老和民工比。丁大衛似乎把錢不當回事。在去東鄉等待聘任那一年多,他拿不到工資花自己的積蓄為東鄉干活。丁大衛在民院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有更多鍛煉外語能力的機會,組織起英語角。為了“引誘”其他高校的外教來英語角,丁大衛承諾,堅持到6點,他請晚飯。據說,這是丁大衛在蘭州生活中的最大一筆支出。
丁大衛的第三怪,是好多做事,好管閑事
他在蘭州的時候,搞那個外語角,貼了不少錢。丁大衛到了東鄉,“不務正業”就更厲害了。他每年教師節要買禮品送禮品送給女教師。到現在,社會慈善人士因為丁大衛的帶動,捐款在東鄉建起了10所學校,他經常要看望這些學校,要趴在教室的窗臺上數人數,看是否有孩子輟學了。這些年來,寄給“甘肅東鄉丁大衛”的信件和捐款一直不斷,總數已經超過了10萬元。所有捐款的支出,他都會寫信告訴捐助人。所有的收支賬一律一式三份,給教育局一份,學校一份,他自己留一份。別人問他, “又沒有人要求你這樣,不用這么麻煩吧。”他的解釋是,“那怎么行,人家把錢交到你的手里,總要有交待。”他還為了學校1.5元一度的不合理電價去和電力局理論;為一個語言功能有障礙的孩子聯系聾啞學校和贊助人;為了春節期間帶東鄉的6位老師去廣東恩溢學校培訓的事向教育局匯報;還“義務”為雙語教學項目培訓老師翻譯資料。他甚至把家人都拖進來了。丁大衛的老父帶了兩個朋友去東鄉看兒子,他讓他們為建校做磚工,臨走三位老人還把身上的余錢全部掏出來了。
丁大衛的怪,怪就怪在當社會大眾很多在為追求自己的物欲而拼盡氣力時,他卻要為其他人甚至其他社會操心,醉心于耕耘精神的家園。丁大衛說,“我不想做專家、指導者,我只是一個打工的,我愿意為這里(中國,東鄉)服務。”他也對當地有看法:不要一說就是“錢”,除了錢之外,真的一切都不需要了嗎?在丁大衛看來,現在這個世界,最有力量的“宗教”叫做American dream(美國夢):掙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然而,他認真地說,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實嗎?滿足嗎?平靜嗎? “夜深人靜,睡不著的時候,你的靈魂,你的內心,是會和你說話的,會問你,你究竟為什么而活?不要忽視這個,不要隨便吃一片安眠藥把這些念頭壓下去。”
丁大衛的怪,那些為生活甚至生存而喘息的人沒有閑暇去學,那些被物欲“鴉片”控制了的人不屑于去學。他的怪,對于我們解決溫飽跨入小康的同胞,僅僅是增添了一件飯后的談資?丁大衛的事跡現在是曝光了,在“實話實說”欄目,平時被小崔調動得歡笑陣陣的節目現場,那集節目卻更多思索、更多感動后的沉靜。孩子們在鏡頭前流著淚的呼喊“丁老師,你回來教我們吧!”,那真誠的表情可不是眼藥水可以弄得出來的。我們都是動物,我們都有私欲,我們也像動物一樣需要獲得必要的資源和生存空間。只是,當我們為我們的私欲過于忙碌時,卻在我們身邊猛然冒出丁大衛這樣的人,使原本隱藏在我們內心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道德的盼望、對人性善良的渴望,被激發出來,使我們產生了共鳴。丁大衛的怪、丁大衛的善、丁大衛的美,也吸引了鳳凰的眼光。前幾天,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魯豫,把他約會到了鳳凰的銀屏上。
在鳳凰衛視的銀屏前,被一些人模鬼樣的中國人污染了視線的我,卻被一個美國“怪人”感動得舒舒服服
關于洋雷鋒丁大衛的相關文章 篇3
三月的春風是彩色的,染黃了迎春花,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繪綠了秧畦,吹紅了我們胸前的紅領巾,同時也掀起了我們學習雷鋒的熱潮。
說起雷鋒,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四十多年前的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一夜之間,雷鋒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一個普通戰士的光輝形象,從此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他是一個無私奉獻的人,有著一顆善良的心,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那慈祥的心,還是會永遠留在我們心里的。他的那種艱苦樸素,一心為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那種自強不息,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那種助人為樂、為民服務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在這次“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中,我們班的全體成員都積極地參與進來了。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們組的值日生一起打掃衛生,倒垃圾時發現樓下垃圾桶旁有一堆垃圾,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我對同學說:“咱把這兒打掃干凈吧?”可他們卻頭一搖,嘴一瞥地說:“這又不是我們的包干區,我才不干呢?”說完便飛也似的跑回了教室。等他們再次走下來時,那堆垃圾已經被我打掃得干干凈凈的了,看到我累得滿頭大汗,他們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臉也紅得像個大蘋果。我對他們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我們要向雷鋒學習,決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
總之,類似這樣的事例,我們班真是舉不勝舉,我想,在這陽光明媚的三月,在這充滿生機的春天,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時時刻刻牢記“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干,一個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有力量。”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從點滴做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和諧社會的合格小公民。
同學們,讓我們反思一下,在學習中你是否一遇到困難就回避?是否認真完成了作業?生活中你是否主動關心過身邊有困難的同學?是否自覺撿起地上的紙屑?
同學們,我們向雷鋒學習,就要從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從身邊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你就是環保小衛士;幫助一個有困難的同學,你就是一個有愛心的好朋友;珍惜每一分鐘,刻苦學習,你就是一個愛學習的小標兵;見到父母,老師問一聲好,你就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同學們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為動力、讓我們今后對待同學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學習要像夏天般的熱情,對待自身缺點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毫不留情。讓我們乘著和煦的春風,唱起《學習雷鋒好榜樣》,用實際行動來譜寫一曲又一曲春天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