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由來(精選3篇)
月餅的由來 篇1
《西湖游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贊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相傳,元朝末年,人們忍受不了蒙古人的統治奴役,紛紛想要起義抗元,卻苦于無法傳遞消息。此時宰相劉伯溫心生一計,要大家買月餅來吃以避瘟疫;大家買了月餅切開一看,里面卻藏了紙條,號召八月十五夜起義,民眾紛紛響應,便一舉*了元朝,月餅也因此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
月餅的由來 篇2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有節日里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的一個詞匯。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禮贊。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癥聯系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參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征合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里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么餡都敢往里面裝。自然便敢于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朋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去年居然曾經花樣翻新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今年政府出臺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不得不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回歸本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時之事。為了賺錢,月餅仍然在花樣翻新,我們自己和自己逗著玩。每當想起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嘆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秋節,我們為什么非要吃月餅?看來,這個問題還是值得問問我們自己的。
月餅的由來 篇3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制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對于中秋節為什么吃月餅的說法,民間故事的說法則更加多彩多樣,有神話傳說,也有歷史故事。